江西省上饶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0/13 9:30:4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3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990字。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尚书》被称为中华治政元典,承载着华夏民族的早期历史记忆。历代学者对它的形成、训释、流传等学术难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研治《尚书》的专经学问——《尚书》学。自20世纪初以来,大量出土文献被发现,并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尚书》学研究。近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的支撑下,从比较学、文化传播学、思想史变迁、分期断代等角度开展的《尚书》学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
  出土文献为研究提供新契机
  文献构成了《尚书》学研究的基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尚书》学研究”首席专家、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马士远告诉记者,《尚书》学文献包括两大类,即《尚书》文本文献和传承《尚书》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文献,两类文献的系统整理都需要从《尚书》文本文献的真伪考辨着手。
  经典文献在千百年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复杂性,而对经典的辨伪阐发往往成为学术谱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孔子研究院特聘教授刘光胜介绍,秦汉以降,《尚书》的流传过程十分复杂,涉及伏生今文、孔壁古文、张霸“百篇”、杜林漆书、梅赜古文等不同版本,对《古文尚书》的考辨一直绵延不绝。缺乏可信的早期版本作为参照,是《古文尚书》真伪问题研究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
  2008年发现的“清华简”,作为秦代焚书以前的写本,为解决这一桩千年学术公案提供了新的契机。刘光胜表示,“清华简”包含有20余篇《尚书》类文献,有的见于今文《尚书》篇目,有的见于孔壁古文或百篇《书序》,还有一些今古文中都没有。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既可以开展《古文尚书》真伪研究,还可以对《古文尚书》成书过程进行再考察,也可以拓展对早期古书成书规律的认知。
  除《尚书》文本文献考辨外,在《尚书》传承过程中派生出的《尚书》学史文献也非常重要。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良中认为,以时间为线索,在《尚书》传播过程所涉师徒关系、学术流派、人际交游、社会关系、文化思潮、历史事件等大背景下,可以勾勒出一部丰满、完整、充满质感的《尚书》学案,使经学著作、经学事件成为洞察时代精神的窗口,做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蕴含中华民族根源性知识
  《洪范》“五行”对于民族宇宙观和认识论的建构,《禹贡》对中国行政区域的划分设计及历史地理学的影响,《吕刑》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建设等,都体现了《尚书》的源头性意义。
  《尚书》及《尚书》学诸多文献中的名物、制度,构成了《尚书》庞大的知识体系。例如,《洪范》篇气象类名物雨、旸、燠、寒、风;《禹贡》记纳贡所经水路、陆路的地名、水名;《尧典》《舜典》涉巡守制度、命官制度、朝觐礼仪;《周书》中的三公制、寮官制、保傅制、册命制等。马士远认为,《尚书》系上古元典,其文本所涉名物、制度属于中华文明史上具有肇始性质的知识体系,对后世名物、制度的影响是根源性的。这些名物、制度主要集中在天文、地理领域,是考察中国人宇宙观、自然观、制度文明等的重要资源。
  马士远提到,对《尚书》学知识体系的整理,需要从字音、字形、字义入手,分辨物正名、探究物源两个层面进行训诂考证,以求揭示名物、制度的生成机制及文化内涵。
  《尚书》作为上古先民治政元典,对后世中国古代数千年政治文明具有典范性意义。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胡治洪认为,《尚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尚书》学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关联,值得学界深入揭示。
  多学科协同探究《尚书》
  近年来,《尚书》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日益增多,多学科协同创新成为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马士远认为,如果从西方“纯文学”的观念看待《尚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问,不仅因为《尚书》是中华治政元典,还因为历代学者对它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
  B.“为解决这一桩千年学术公案提供了新的契机”中的“这一桩千年学术公案”,指的是“《古文尚书》真伪问题”。
  C.《尚书》不仅拥有庞大的知识体系,而且其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关联,二者都值得学界深入揭示。
  D.有学者认为,只有在广义文章学的视域下,借助全面阐释、多学科协同创新,才能实现由“纯文学”向传统文章学研究方法的转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08年发现的“清华简”是《古文尚书》真伪问题研究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的经典文献。
  B.研究《尚书》,除考辨文本文献外,还需关注由此派生出的《尚书》学史文献,唯此,才能完整地理解《尚书》。
  C.因为《尚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源头性知识,所以至今经久不衰。
  D.从《尚书》研究可以看出,单纯从“纯文学”的角度或对其狭隘的理解是片面的,也都无法准确地把握《尚书》的本质特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自宋至清旷日持久的《尚书》辨伪工作,开辟了《尚书》研究的新领域,取得了巨大成绩。
  B.《史通》云:“夫《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精此书,次览群籍。”
  C.历代对《尚书》文本的多角度阐释,既保持了《尚书》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的相对稳定,又进行了推陈出新。
  D.《尚书》中的民本、德治、修身、和谐等思想丰富而深刻,只要注意传承,就可以转化为现代价值理念,服务当下。
  4.作者认为应如何发掘传统《尚书》学新活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进行说理的?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我的文学我的梦
  铁凝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因为时局的不稳定,也因为父母离家随单位去作集体性的劳动改造,我作为一个无学可上的少年,寄居在北京亲戚家。
  革命正在兴起,存有旧书、旧画报的人家为了安全,尽可能将这些东西烧毁或者卖掉。
  我的亲戚也狠卖了一些旧书,只在某些照顾不到的地方遗漏下零星的几册,比如床缝之间,或角落里的一张桌子腿儿底下……我的身高和灵活程度很适合同这些地方打交道,不久我便发现了丢落在这些旮旯里的旧书,计有《支雷洛夫寓言》、《静静的顿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