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9
- 资源简介:
约1960字。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意象,赏美景
2.读诗句,析情感
3.诵经典,提能力
导入: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经典的怀古之作,它就是一代大文豪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认识怀古诗:
怀古诗的含义: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明朝.李贽《焚书•杂说》
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怀
鉴赏步骤:弄清史实、揣摩意图、体悟情感、分析技巧
常用手法:对比、烘托、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借古讽今
常见情感:感慨国运衰微,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讽刺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抒发个人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赞扬古人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导读 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四大诗人(苏轼、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之一,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风格遒劲有力。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能“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前人绮靡风气影响。
写作背景:公元170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变法失败被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种种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诵读 感受诗意
初读正音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chénɡ)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zhào)/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