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同步练习30
- 资源简介:
约9540字。
《过秦论》同步练习
课文总结
一、内容与写法
1、贾谊与《过秦论》贾谊是西汉著名文学家,以政论文和辞赋见长,前者以《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为代表;后者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代表,抒发自己因怀才不遇而忧愤难平的情感。其所著《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论述秦之过失(内容),以为汉王朝统治之借鉴(宗旨)。
课文是上篇,通过对秦经过数代之经营,终于横扫六国,统一四海,却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历史事实,阐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
2、对比论证文章是一篇史论,以历史事实为论据加以论证;同时多处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以对比凸显差异,以对比引发疑问。如文章最后一段,用了多种对比:一是秦朝与秦国对比,“天下非小弱也”;一是陈涉与山东之九国对比,无论地位、兵器、军队、用兵,都难以与九国“同年而语”,但最后恰恰是最弱的陈涉打败了最强的秦朝,水到渠成,很自然得出原因和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赋体特色本文是一篇史论,却带有赋的特色。文章辞采华丽,多用对偶和排比,铺陈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之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短语,读来朗朗上口;且整齐中富于变化,如前例后两个短语分别加“之意”“之心”,句式上就与前两个形成变化,不显板滞。文章善于错综使用同义词,如表示天下,就有“宇内”“四海”“八荒”“六合”等词语;表达统治,则用“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御”“吞”“制”等。一个意思可以连用多个不同词语或多种表达,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文章多处铺陈,如渲染九国贵族之明智(“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谋臣良将之众多(“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土地之广大(“十倍之地”)、兵员之充足(“百万之众”);渲染秦朝地域之广(“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威风之盛(“威振四海”“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地势之险(“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守卫之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为了突出陈涉之弱,文章分别从地位、兵器、军队、用兵等方面与九国之师对比,构成铺排,引出论点。
二、重点词句过
秦论(过:动词,指斥过失,“过秦”意思是“指斥秦的过失”)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之:的。固:名词,险固地势。句意: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以:
课内外练习
一、课内巩固
(一)阅读《过秦论》,完成题目。
1.下列对各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继承
西举巴、蜀 举:托举
B.叩关而攻秦 叩:攻打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C.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
流血漂橹 橹:船桨
D.揭竿为旗 揭:掀开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匹敌,相当
2.下列各小题,选出对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1)因( )
A.蒙故业,因遗策 因:沿袭
B.因利乘便 因:趁着
C.因河为池 因:凭借
D.因谗之曰 因:因此
(2)固( )
A.秦孝公据函之固 固:险固地势
B.以为固 固:坚固的屏障
C.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固:牢牢地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使……巩固
3.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追亡逐北
北收要害之郡
B.以致天下之士
致万乘之势
C.收天下之兵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履至尊而制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