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5600字。
动量、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动量的意义:为研究运动物体的作用效果。举例一般都是碰撞之类,这也是教材为什么先研究碰撞的原因所在吧。
2. 动量、动量的变化:突出它们的矢量性。
3. 冲量的定义及矢量性。
4. 动量定理-力在时间上的积累所产生的效果。
5. 动量定理的简单应用。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动量变化的矢量性原则;
合外力的冲量,其效果是动量的变化而不是产生动量。
三、 教学过程:
(一) 碰撞:运动物体的作用效果。
举例。钉子为什么是用鎯头敲而不是压?等等。
(二) 动量的定义:物体的速度与质量的乘积,是矢量。 ,其中p为小写,目的是与压强P区别开来。
动量的改变(变化):也是矢量,象速度的变化一样,遵循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研究同一直线上的动量变化。例:
小球与墙壁碰撞过程的动量变化
(三) 引起动量变化的原因:
我们知道,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是外力对物体做了功,那么,引起物体动量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力,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动量定理的推导:
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经t时间其动量变化为多少?
(四) 冲量:我们把力与时间的乘积称为冲量。
冲量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
(五) 动量定理:
1. 定理内容: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定理是在假设恒力的情况下导出的,但它同样适用于变力的情况,从这一点来说,它比牛顿第二定律加运动学公式的应用范围要广,这也正是动量定理存在的必要性。
2. 表达式: (矢量式)
3. 单位:冲量的单位 ,动量的单位 ,其中1 =1 。但是在具体问题中,我们总习惯把冲量的单位写成 ,而把动量或动量变化的单位写成 。
实验一:
为什么迅速抽走纸条时,砝码不会滑落?如果缓慢地拉呢?在这两种情况下,砝码受的作用力是否相同?为什么却有不同的效果?
实验二:
如图所示,用同样的细线将钢球按图示方式悬挂起来,当迅速用力拉动下面的细线时,问上面的两条线哪一条会断?
如果缓慢地拉呢?
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鸡蛋实验。从高处跳下为什么在着地时两腿弯曲时可以有效地缓解地面给人的压力?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