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学案.doc
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案.doc
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课件.ppt
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同步练习.doc
悬挂法的求重心.mp4
共18张,主要展示了力的概念性质和作用效果、重力的方向、重心,可用于该内容教学展示。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同步练习
1.(多选)以下有关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了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
B.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C.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种要素
D.在各种力中,只有重力没有施力物体
2.关于物体的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地面向下
B.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C.物体在地球任何地方重力大小都相等
D.挂在绳子上静止的物体,它受到的重力就是绳子对它的拉力
3.跳高运动员分别采用如图1所示的跨越式、剑式和背越式过杆姿势过杆,重心最接近甚至低于横杆的是( )
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大杨树三中武士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知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法来表示一个力,会画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会求重力的大小并能确定重力的方向。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会用县挂法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会求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等探究活动让学生来体验力的产生原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2.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悬挂法来探究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
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对知识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科学猜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一观点。
4.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概念、领会重力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学案
一.力和力的图示
1.运动状态:只要物体的变化了,不管是还是改变了,都说这个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用来描述。
2.形变:在外界的作用下,物体发生了变化,就说物体发生了形变。
3.力的定义:在物理学学中,人们把称做力。
4.力的三个特征:物质性→力不能离开而单独存在,一个力联系两个物体,称为施力物体和;相互性→人推墙,人也感觉到墙的作用,所以物体之间的作用是,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矢量性→力的三要素是,,,由此可见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是一个。
5.力的大小可以用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
6.力的作用效果: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将物体的运动;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将物体的运动;也就是说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这是力的动态效果;力的静态效果是使物体产生。
7.力的图示: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在于。
二.重力
1.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