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小高考”须跳出模式本身
作者:郭立场 时间:2007/4/16 13:37:3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30
推行“小高考”改革,“减负”是主要目的。据介绍,这次高考新方案的目标是实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中学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择优选拔人才。旨在为学生减负的新方案,实施效果究竟如何?“小高考”的出现,又给学生、教师带来了哪些变化?记者走访调查后发现,考前一个月,学生老师提前进入高考状态,其他科目基本全停了,应有的教学秩序完全被打破了。在新高考方案出台后,在实际教学中,就有某些学校“剑走偏锋”。据报道,在此次测试前,江苏省部分重点中学提出“70%的学生要达到全A”,一些学校甚至从寒假开始,就开始针对测试科目“加班加点”,有的甚至停止了语、数、外的正常教学。不难发现,学校还在进行应试教育,并没有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减负的初衷变异成了增负的现实。
“过去是‘引刀图一快’,现在是‘零碎割肉’。”有专家认为,江苏的高考改革方案太过复杂,会给学生和学校带来新的压力。新的高考方案没有体现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原则,若想真的减轻学生负担,惟有减少考试科目。现在的这个方案,不但考试科目没有少,而且不允许考砸一门,否则“参加高考的机会就没有了”。如此情景之下,学生的负担能减轻吗?还有这样一种声音不容忽视,这么多科目,门门都要过,这不是鼓励平庸发展吗?以前的考试模式,一门不好,其他科目可以弥补,这对一些偏科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当然,目前仅凭首次“小高考”,很难看出到底是减负还是增负,但至少在某些环节上,存在着很明显的漏洞,需要尽快查漏补缺,不能总是习惯于所谓的“摸着石头过河”,倘若待到2008年新方案完全实施后衡量其效果,其代价无疑是巨大且沉痛的。要知道,一次大规模的考试,影响的可是一代人的命运,这直接关系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着青年一代的未来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
当然,“小高考”也并非一无是处。不可否认,江苏省新高考方案的设计理念还是比较先进的,最大的特点在于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困局,通过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考察为高校选拔人才。我们之所以要求全责备,就是想少走一些弯路,少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教育是培养、塑造人,需要对“培养怎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有个明确的定位。问题的症结在于,目前的教育观念与教育现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仅仅改变教育观念还不够,必须着眼于现实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深刻的教育思想变革,非但需要教育部门改革考试模式,有其需要学校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更需要树立大教育观,将素质教育延伸到校外,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促进,发挥其整体作用。
“小高考”的模式是好的,但学校的应对之策却让人费思量。教育是“教”和“育”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考分及其与升学率之间的关系,真正落实对学生的减负,不能仅仅靠政府部门单方面的努力。要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将减负落到实处,惟有政策的出台还远远不够,也需要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家长以及全社会的配合,更需要教育改革的全面配套进行。最为根本的是要改变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建立起科学的社会用人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实行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弱化文凭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只有社会成材的标准多元化了,只有重能力而不是重考分成为社会常态,中国社会才可能走上素质教育之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