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解读之“夺命三式”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200字。
散文解读之“夺命三式”
每次“华山论剑”,学子们总是感叹散文的得分率不高,答案把握不住。对此,蜀中瓢山道士李某作了些研究,颇有体会,独创一套武功,名之曰“夺命三式”。此“夺命三式”乃对付散文阅读的实用武功,杀伤力极强。学子既有幸获得,亦不可固步自封,如见有比此更好的武功应立即改学。切记!切记!
夺命第一式——“掏心”
武功解说:鸟瞰全文,直取中心。
面对一篇散文,先鸟瞰全篇,弄清是何类散文及大致内容,把握散文的描写对象和抒情基调,从整体着眼,抓住散文的中心思想。
动作要领:既快且准,只取体现感情和思想的信息,迅速整合。
其着力点:
一、看标题。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散文的标题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荷塘月色》《灯》等;有的也暗含感情基调,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中的“故”、“空中”等字眼。
二、看蕴含感情的关键性语句。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句子。
三、看议论抒情的句子。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中谴责走狗文人和反动势力,表达自己愤懑的议论语句:“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只觉得我所住的并非人间,三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为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这些议论抒情往往是散文的主旨所在。
四、看文章的注释。文章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夺命第二式——“剔骨”
武功解说:去肉存骨,理清思路。
作者在写文章前一般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情感发展脉络。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这个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一样。因此,要理清散文的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让它露出骨头来。
动作要领:既剔且抠,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变化,理清层次。
其着力点:
一、注意总领句、过渡句、总括句、观点句,段首句或段末句,而将一般的叙述、描写、说明剔除。如《灯下漫笔》,我们可以抓住过渡句“就是:我们极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有更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并由此可以比较清晰地剔出文章的思路:①揭示中国人的奴性,②揭示中国统治者的残暴,③揭示中国社会的状态。具体到某个句子,剔的方法就是: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