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卷老师手记8则
作者:佚名 时间:2007/6/22 22:10:2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089
高考阅卷手记(五)——作文误差及应对策略(6月14日)
今天是进度最快的一天,用组长的话说,是“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天”。所有的阅卷老师都加快了速度,而质检组也加强了对质量的监控。我所在的小组有一名老师的尺度明显偏高,全场抽样平均45分,她阅的试卷平均高出3分多,这可吓人了。因此她被质检组监控了,结果是要求她把自己阅的试卷全部重新判分。这可够惨了!整个下午,这位老师都在重判作文。而且,今后她阅的试卷每一本都要严加检查。其心里的感受是可想而知的。
说实话,由于阅卷者的主观差异,同一篇作文,老师们的判分肯定存在差异,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差异不能超过一定尺度,超过了就有失公平。现在的阅卷方式,存在的差异不能很好的矫正。在追求速度的情况下,阅卷老师的阅卷水平和职业良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我想到了网上阅卷。
网上阅卷的好处是,每篇作文都由不同的两位老师在绝对不受对方影响的情况下独立判分,如果两个人的判分差距在6分以内(即满分60分的十分之一),甚至可以规定得更小如4分,那么电脑自动取两位老师的平均分作为该生的作文得分;如果两位老师的分数差值大于了6分或4分,电脑自动让第三位老师判分,然后取这位老师和与他分数最近的那位老师的分数的平均分作为该生作文最后得分。这样操作可以极大地减小误差。
当时我就提出,是否让小组长或本组的其他阅卷老师来给这位老师阅的作文重判,这样既缩小了差距,又让这位老师找到了标准。可惜没有人肯采纳我的建议。
造成老师阅卷误差的,除了阅卷老师自身的因素外,组织管理的形式也是主要因素。阅卷的第一天,应该迅速抽样,算出平均分,告知每一位阅卷老师,并要求阅卷老师算出自己所阅作文每本的平均分,这样,老师们可以迅速调整标高,很多时候,老师没有参照,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按自己的阅卷经验行事,误差自然就大了。每个组的组长,在前两天重点检查的应该是每个老师的阅卷尺度,而不是“硬伤”。老师们签字的手续烦琐,也使得老师判分时失去了从容,从而增加失误的几率。
高考阅卷手记(六)——谈谈今年四川语文试卷(6月15日)
今天下午,语文试卷第一卷的抽样已经出来了。文科接近15分,理科超过15分。难度值控制得很好,和命题组预想的结果一致,比去年的平均分要高3—4分。这样,今年语文高考各题平均分可以估计如下:
四题(23分)平均10—11分
五题(22分)平均9—10分
¬作文(60分)平均45—46分
因此全省语文平均分估计为90—91分。全省近50万考生,本科录取近25万,试题难度值控制在0.50左右,整个试题难度适中。
其中现代文阅读题偏难,得分较低;试题命制组应思考怎样更好体现区分度;作文命题有点不严密。题干是“请以‘一步与一生’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里的“题”,命题人想当然的理解为“题目”,但不少考生理解成了“话题”,从阅卷情况看,自拟题目的考生有五分之一,也就是每本里面平均有6篇左右的作文修改了题目,被硬扣里分。全省有近10万考生题目被扣分,这是可怕的。难怪网上许多地方盛传四川作文为话题作文,这就不奇怪了。为了让考生更明确指向,在“题”字后加一个字——目,这样就消除了歧义,减少了考生失误。如果这样,考生再改题目,那么扣他的题目分,他就不会“喊冤”了。
老师们加紧地阅卷,文理综合学科都先后加班。阅卷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估计到明日下午4:30,整个阅卷工作可以基本结束。今天下午,省政府领导亲临阅卷场关心阅卷工作。那位被监控的老师仍然在重新评改自己阅过的作文。
高考阅卷手记(七)(6月16日)
万岁!今天下午3:50,我组阅卷的所有工作全部结束,老师们终于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了。
从11日开始正式阅卷,到今天结束,我一共阅卷60本,平均每天刚好10本。最快的老师阅卷76本,速度和质量都较好。其实,今天在今天上午,阅卷就接近尾声,只有少数没有阅完。下午上班,把剩下的卷子阅完后,全体老师都复查,每一本要两个老师分别复查,确保质量。阅卷场有个规定,每组的失误率不能超过1%,最后统计的结果,失误率都没有超出1%。
在复查时,我终于有机会看看其他老师的阅卷标准了。应该说,大家的标准相差不大,几乎达到了一个标准阅卷。只是在14日那天,由于组长的调控有一点误导,判分稍稍高了一点,但整体影响不大。所以,对这此阅卷,我还是很满意的。
想起了我的学生们的作文了。尽管我没有阅到一篇我的学生的作文,也许阅到了自己不知道,至少没有去刻意辨认是否是自己学生的文章。如果刻意去辨认,是有违职业道德的。但这一点没有关系,我相信好文章在那个老师手里都会给高分。而且我相信我的学生的作文得分不会比平时低,我对他们充满信心。
有的人担心后面的工作是否有失误,比如第二卷的分数输入电脑。这一点大家可以放心,输入分数的办法是,一个人念分数,一人监督,三个人同时在三台电脑上输入,然后要三个人输入的分数完全一致才算数。可以说,成绩输入要保证万无一失。
明天上午,阅卷组开阅卷分析会,这是一个重要的会议,有许多重要信息要发布。会后就可以回家啦!
高考阅卷手记(八)(6月17日)
今天睡了个懒觉,八点钟起床,吃了早饭,赶往阅卷场。阅卷室里只有几个老师在闲聊,都在等语文阅卷分析报告会。有一个消息让我吃惊:前天质检组监控的那个老师后面阅的试卷又偏低了,今天还得重新评改。这位老师真是倒霉透顶!也可见高考阅卷的严肃性。
在等待开会的时间里,我把第一卷重新阅读了一遍,发觉第三题成语运用题有点不规范。D项表述有语病:“……北京故宫接待量达到11.48万人次,是最大接待量的2.3倍;……”既然是最大接待量,怎么还是它的2.3倍呢?显然是自相矛盾的,应该在“最大接待量前”加上“以往”才对。C项“西昌是攀西地区开发潜力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这里出现了“西昌”二字也不好,是否在向西昌考生暗示什么?高考题在设置上应该尽量回避出现四川范围内的小地名,显得更加客观公正。
10:00准时召开分析报告会。指导委员会的代表张老师是历届试题分析报告会发言人,今年也是他作分析报告。报告从基本评价、改革导向、答题情况、教学建议、抽样平均分等五方面展开。报告认为:全卷立足于稳,保持了高考试题的连续性;稳中有新,强化了高考试题的导向性;结构功能优化,注重素质检测的全面性;用语平时规范,保持了高考试题的规范性;选用乡土材料,体现自主命题的地域性;强调共性问题,提高教学导向的针对性。导向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突出常见常用实用能力考查,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进一步强调实用性;二,突出整体阅读能力考查,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进一步强调整体性;三,突出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进一步加大思考含量;四,突出综合素质考查,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进一步注重全面性。答题情况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一,基本功不够扎实。表现在:1、常用语文知识未能很好把握;2、常见名句未能理解记忆;3、常用的学科能力未能很好发展;4、常见的答题技巧未能很好掌握。二,迁移能力很差,课文内迁移出来的知识,学生不会运用。三,分析概括能力不足,不能综合相关信息进行准确推断,不能整合关键信息形成新的结论,不能深入剖析材料进行适当引申。四,信息素养有待发展。五,作文的通病是雷同,肤浅,矫情。教学建议有用观念改变教学;进行全面读写训练等等。
试卷抽样平均分比我们估计的还要低。具体情况是:文科一卷14.9,理科15.6;四题文科8.95,理科9.42;五题文科8.03,理科8.01;六题文科10.12,理科10.23;作文文科44.5,理科44.4。全卷平均分文科86.2,比去年90.66低4.46分;理科平均分87.04,比去年92.34低5.3分。
我认为,指导委员会对试题的评价不客观,只唱赞歌不是一种好的现象,应该客观地指出试卷存在的不足。比如整套试卷的区分度就不好,不利于优生发挥水平。抽样最高分132分,从分数分布看,基本上集中在90—110之间,能上110分的就很少,上120分的是凤毛麟角,上130分的是稀世珍宝,和2004年的考题相比,区分度相差很远。比如试题的选材平实缺乏新意,现代文选文不够艺术性和审美性,诗歌鉴赏选材也脱离学生生活,整套试卷缺少亮点,平稳有余,创新不足。还有语言表述不严谨,如作文“以‘一步与一生’为题”让很多考生理解为话题作文,于是被扣掉2分,指导委员会还强词夺理,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误。前面提到的第三题D项由语病。这些都有待改进和提高。
开完会,已经是11:40,出来打听其它科的情况,文科数学比去年高2分,文综也高2分;理科数学高4分,理综比去年低36分!英语没有打听准确,估计应该比去年高。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