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疆
作者:湛江市麻章区一中 蒋建文 时间:2007/8/4 16:40:2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22
钟山又名紫金山龙蟠虎踞,镇守在南京东面,名胜与古迹交相辉映。登上山顶,北望长江如带,长江大桥跨于大江南北,;西瞰古城全貌,玄武湖波光闪耀,全城景色一览无遗。
中山陵依钟山而建,面南背北,松柏苍翠,林谷幽深,郁郁葱葱;“博爱”碑楼巍然耸立,庄严肃穆,392级石阶拾级而上,气势雄伟。从山顶往下看,万千江山尽收眼底,王侯之气骤生。高大的殿堂上树立着孙中山汉白玉雕像,两面墙上刻着总理遗嘱和国民政府建国大纲。过两道铜门,经墓道进入墓室,在圆形墓室中心,摆放着先生的仰卧像。这就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帝王之势,万人景仰,前来瞻仰者络绎不绝,自觉在先生长眠之地鞠躬致敬。也只有先生才能拥有如此的待遇,正如生前博大胸怀和放眼看世界的气魄。
历史总是以奔流的速度在前进。俯仰之间,距离那个伟大公民诞生的日子,已经过去整整140年了。但是孙中山这个名字,却没有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而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1840年中国近代史发端到今天的一百多年,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启蒙的重要时期。启蒙英雄,独立英雄,爱国英雄……层出不穷,这些英雄共同的特点是,他们甘为寻找中国走向独立、解放和发展的道路不惜奉献。而这些英雄中,孙中山算得上是震古烁今的一个。
一个人,能够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大时代,得到国共两党的敬仰,甚至就连恨他入骨的北洋军阀,表面上也不得不做出恭顺和礼敬,虽万千人俱往矣,再无二者。
原因是什么呢?原因也许有很多,胆识、才能等等。这些东西很多人也有,甚至有比他跟出色,但让他使人想起他就热泪盈眶的是他伟大的博爱精神,爱这个国家,爱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公民,爱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他原本可以像他哥哥孙眉一样做个安分守己的商人,发财娶妻育儿致产颐养天年,可惜他抛弃这种私爱,狭小的家庭之爱。爱自己的家人,朋友,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而要无私地爱上别人,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如果有人真的做到了,超越了这种局限,那将是一种伟大,一种博爱。面对腐朽专制的封建制度以及水深火热的中的人们,顿生“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使我国人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毅然开始了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之路。夫人生何其短暂,生命是最宝贵的东西,有多少人愿意用最宝贵的东西去实现什么主义什么信念呢?其实这也无可厚非,人性使然,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往往有人偏偏冒生命之危险去实现自己心中的主义。孙中山就是其中之一,尽管他知道要要推翻专政的清政府是要冒杀头的危险的,后来的种种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但他还是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创立新中国之路。自从广州起义因事泄而失败,清政府将他作为重要国事犯到处悬重赏通缉后,他被迫逃亡在海外16年,先后 5次环游世界。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伟大的背影:奋斗失败,逃亡,又奋斗,又失败,逃亡,又奋斗……一生奔忙的身影。种种行动源自他内心的信念:广博的爱:爱祖国爱同群爱国人。
美国林百克则尊称孙中山为“人间的活上帝”,其实也一点也不为过。因为上帝从来不是只偏私于某类人或少数人,对任何人都有悲悯之心。他说“博爱云者,为公爱而非私爱,即如‘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之意,与夫爱父母、妻子者有别。以其所爱之大,非妇人之仁可比,故谓之博爱。能博爱,即可谓之仁。”博爱者古时也有之,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都是博爱的典范,但他们都停留在思想的层面,未真正付诸实施,最多发发忧愤。先生的更伟大是他用毕生去实施,创立政党、发动起义、建立民国、讨袁护法,一生奔波马不停蹄。在他的心中的殿堂里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而不是是帝王或少数人的天下。民族、民权、民生一切以民为本。他说:“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以民为主,心系天下苍生,作为宇宙之子,却有宇宙之父的胸怀。
在孙中山的理想中的未来社会里,做国家主人的是全体人民,管理国家大事的是全体人民,享受平等幸福的是全体人民: “四万万人都有主权来管理国家的大事”;没有贫富悬殊和少数富人压迫多数穷人的不合理情况,全国人民“生活上幸福平等”。在这里,“人民”不是一个标榜,古往今来,有多少帝王,或专制政府,为了一己或少数人的利益,把人民作为一个道具,一个自己捞取利益的道具,一厢情愿地把自己似为人民利益的代表,欺骗天下那些善良的百姓,为之卖命,而他们却在豪华宫殿里分赃,脑满肠肥享受着窃来的劳动成果。后来从起义成功制定约法到为了实现全民共和避免生灵涂炭放弃总统之职到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最终抱病去北京商议国事因劳累成疾仙逝,充分说明说明他的独特性:真正以人民为主。
孙中山满怀信心地对世人说,他理想中的未来社会,有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而没有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必然带来的种种弊端,以及阶级对抗和社会动荡。这样的蓝图是空前的,达到了中国历史从未有的高度。他的信念与豪情缘自他对这个民族的挚爱之情。
有些人革命是为了权,有些人是为了名。而他从不为任何的个人利益。为此领导了包括广州起义在内的10次起义,多次历经磨难,长时间流亡海外,矢志不渝。终结了帝王专制的年代。被顺理成章地推举为总统,然而为了避免生灵涂炭,实现共和为了民族的大义,在当了3个月的总统过后,毅然辞去了总统一职,让位给袁世凯。南美的一个民族英雄——何塞•圣马丁,民族独立战争胜利以后,联盟军的竞争对手西蒙•玻利瓦尔要发动内战,跟他夺权,他断然抽出宝剑,当着他的下属,把剑一折两断,说我绝不为个人权力而出剑,我为了自己的民族,死一万次都行,但我不能为个人的权力去搞内战,把剑摔在地上,退出权力竞争,独自去国外隐居了。中国历史上有这样的人吗?除了中山先生,没有这样的人。在让出大总统之位后就做建国大纲。现在建立的京唐港,包括西线铁路,包括拉萨铁路等都是孙先生当年筹划的,中国有这样的人吗?得了权力以后放弃了,然后当总工程师搞设计,而且人家那不是做秀,是真的,是实实在在的,现在后人建设就是遵从他当时的设计,整个中国现在最主要的节点孙先生都考虑在内了,现在有些正在逐步实施。有这样的人吗?中华民族历史上就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人!他对这个民族的爱如高山大川,绵延不绝。
与其说他是为了政治而政治,不如说他是为了民生而奋斗。先生所有的进与退都围绕这个主题。
中国民主的进步之路远比其他国家艰巨,不如美利坚,根深蒂固的自私意识让很多人对政权宝座虎视眈眈,把国家一切具为己有,尽管民主共和已经深入人心。要实现天下为公就必须跟以天下为私的人作斗争。他指出:“共和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吏是人民的公仆。民国成立十年,那些公仆太坏了,把中国搅得不成样子……”孙中山所说的搅乱民国的所谓“公仆”,指的是袁世凯、张作霖、曹锟、龙济光等人,这些官僚、军阀把军队当作私有,把政权当作私有,把国家当作私有。先生又不得不和一群群自私的狼战斗,从狼口里抢出民主共和的成果,人民的利益。面对袁世凯的原形毕路露开展二次革命,面对张勋复辟,发起护国运动,面对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开展了护法战争,由于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虽然一次次地失败,但无论如何改变不了他救国爱民的信念。不断总结,联俄,联共,创立了新三民主主义,创办黄浦军校,直至最后应冯玉祥的邀请抱病去北京共商国是,劳累成疾在北京逝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号召大家继续奋斗,为一个自由民主均富的国家而奋斗。
先生的爱没有阶级限制,1924年,先生在廣東大學講演,步行往返時,很多人都站在街道兩邊瞻仰先生的風采,一個渾身很髒的窮人家的孩子,在先生前面轉來轉去。一位隨身卫士惱了,一把將孩子推開。先生當時就露出不高興的神色。回到大元帥府後,他把那卫士叫來批評道:你為什麼要推開那個小孩?他雖然窮,但他同我們一樣也是人。我們對於窮人應該特別關心,人人平等;先生的爱没有地域限制,孙中山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国际主义者,是世界级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和主张不仅在求中国之“天下为公”、“共进大同”,而且还致力于“世界大同主义”,开全球之“新纪元”;先生的爱没有时间限制,无论是在新亥革命成功前后,还是生前身后“同志仍努力”。
每个人在地球上都有一个身份,联结着亲人朋友,而先生联结的是中国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甚至世界的每的一个人,他的身份超出了个人的范畴,他是全人类的亲人;我们一般的凡夫俗子都在低头看着自己的衣食住行,而先生守侯在我们的头顶,像明明皓月,给我们以光明与清辉。
巍巍昆仑山是他的脊背,浩浩东海是他的心胸,滔滔黄河是他的血液.
百川聚首跃黄龙,倒海翻江问民生.
钟山立宇傲王侯,苍天洒泪泣鬼神.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