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健康发展,平稳过渡,帮助孩子走好中学的第一步

作者:山东青岛 兜兜  时间:2007/8/30 10:49:2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060
尊敬的各位家长:
  今天利用这个机会,我想与家长朋友交流的内容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更具有可持续发展力?也就是作为家长和学校应如何密切配合,帮助孩子过好中小学衔接关,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发展,平稳过渡,走好中学的第一步。
  有人把从小学六年级进入初中的阶段称为第一个“更学期”,因为这一阶段,学生已进入了青春期,身心发生了变化。学习的内容,方法,中学的教学形式、管理手段也有很大的不同。学生若不能正确调试,很容易产生烦躁、焦虑、消极等,学习成绩会明显滑落。家长要正确认识这一现象,与学校默契配合,与老师和谐沟通,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使孩子度过这一时期,顺利发展。
  孩子健康成长,不断进步是每个家长都追求的。但发展不如意,甚至变差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100%的学生都出类拔萃,都达到优秀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我们的管理,我们可追求让优秀的孩子尽可能多一点,孩子的退步最大限度的少一点。因此,我们要来了解初一新生的特点。
  一、初一新生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初中生的教育更是其中的难题。为了使家长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初中学生的特点,以便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子女的工作,我将初一阶段的学习、生活特点向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
  初一年段是初中生活的起点,初一学生总的特点是“新”。 
  首先,进入新的环境。初一新生怀着兴奋、自豪的心情跨进中学的校门,看到的是新的校园,结识的是新同学,讲课的是新老师,他们对周围的一切无不充满新鲜感。
  其次,充满新的希望。初一新生普遍怀有对未来中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进步向上的愿望,渴望给新老师和新同学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即使在小学比较调皮、学业比较落后的同学,也往往暗下决心“弃旧图新”。
  第三,面临新的问题。
  一是上学早,课程增多。进入初一后,学科有语、数、英、政、史、地、生物,还有体育、美术、音乐,门门功课都要考试,负担明显加重。专家认为,初一年级的信息量是小学六年的信息总量之和。早上7:30上课,上午五节课,每节课40分钟,11:50放学,下午1:30上课,下午四节课,其中一节活动课,一节自习课,5:00放学。
  二是学习方法要求高。进入初中后,学科增多,知识量增大,光靠死记硬背不足以解决问题了,中学教学主要是以分析、解答等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为主,学生感到不适应,或者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都是很正常的。
  三是对初中的学习要求和特点不了解。初一年级是强调打基础、培养良好的习惯、学会正确的方法的重要时期,学生不仅仅是完成作业而已,重要的是要学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预习、听讲、复习等方法。但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错觉:突然觉得学习不如想象的那么紧张,书面作业也不像想象的那么多,更不知学习的重点有所转移,加上离中考还有三年之久,就会误以为中学学习很“松”,因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此外,家长也可能觉得子女已升入中学──特别是升入重点中学──可以喘一口气了,因此放松对子女的督促……凡此种种,都将成为初一新生进步的障碍。
  四是生理和心理变化造成孩子的情绪变化。从少年步入青年的行列,从比较听从父母和老师到多有自己的主张,多有不成熟行为;从孩子变成小大人,从情感较为单纯变为比较丰富,常有冲动和异常表现;从小学生成为中学生,从开始对学科、老师有新鲜感、神秘感到学科繁多和作业繁重而后的失落感。
  五是家庭教育不当,存在5个方面的冲突:(1)以为孩子小学的成绩不错,放松要求,到中学后又期望过高,带来孩子在失望中缺乏希望。(2)过度的保护,导致孩子的能力低下。(3)过分的溺爱,使孩子缺乏亲和力甚至不近人情。(4)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所适从,无可奈何。(5)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麻木和茫然。
  六是不适应初中学校的教育环境。存在3个方面的矛盾:(1)学生群体环境发生变化,使学生难以适应。(2)学校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和周边环境的不协调,使学生产生困惑。(3)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过早使用成人化方式,学生难以很快接受。
  二、初一年级怎么过渡和发展------稳定情绪,进入状态,形成习惯。抓适应能力,抓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抓自主学习。
  步入初中以后,相当多的孩子,入学半年就开始有小的分化,到了初二,分化更为剧烈。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没有对初一新生做好从小学到中学的衔接过渡教育。他们没有在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管理等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订出适应中学生的计划,以致满怀豪情地跨入中学大门以后,被种种的不适应弄得手足无措。当然,大多数孩子会重新摸索,步适应,可是少数孩子很可能会一蹶不振,甚至从入学起,就成了班上的“后进生”或中等生很少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总之,孩子小学毕业以后上中学,这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孩子在经历这巨大的飞跃和变化时,必然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如果家长能了解这个变化过程,掌握这个变化规律,耐心帮助孩子尽快完成这一适应过程,必将对孩子在中学阶段的全面发展,产生良好的效应。
  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中学生活,家长要研讨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管理他们的方法,了解新学校新班级对新生哪些具体要求,再帮助孩子充分做好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管理等方面的准备,最好能帮他们订出逐步适应中学生生活的计划。
  一是创造良好的家教环境
  1、家庭人际关系和睦,夫妻感情融洽,邻里友好相处。父母是孩子的表率,父母如何对待长辈,如何处理邻里关系,如何待人接物,都将影响到子女。特别是孩子进入初中以后,已经具有成人感,家长对他们要平等相待,家里的一些事情可以同他们商量。家长如有不当之处,应能作自我批评。如果家长在这些问题上处理不当,就将影响自己的威信。
  2、家长本身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储备,对事业要有追求,对生活充满信心,有可能的话,家长最好能够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这样对教育有利。当然,如果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也不要紧,重要的是自己要尊重知识,并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家庭布置既要舒适,富于美感,又要考虑到子女正在学习时期的特点,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具应安排得整齐清洁以外,还应体现出高尚的情趣。如可以张挂一些格调高雅的图画,或者勉励人们奋发进取的名人名言,新年伊始购买挂历也要有所选择。 
  4、家庭的作息时间要有规律,要考虑到子女的年龄特征。 
  应当强调的是,要当好家长,是要作出一些牺牲的。如为了保证孩子学习,家长在看电视方面就得作出让步;也不能经常邀请朋友到家里娱乐,或家长工作繁忙经常在外应酬,无暇管孩子,这些看似小事,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二是帮助孩子制定学习和生活计划。
  家长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表,逐步形成有规律的学习生活。其中包括:早起晨读、晚上、双休日等时间的合理安排。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要求他们提高时间利用率。要合理安排各科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这里最重要的是家长要经常检查督促,千万不可满足于为孩子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现在住房条件普遍有了改善,不少家长为了不干扰孩子的学习,都给孩子单独安排了卧室,书桌、台灯、空调、随声听……应有尽有,可由于缺少深入的检查督促,结果孩子在房间里到底在干什么,家长却心中无数。有的孩子就利用了家长的疏忽,躲在房间里看小说、杂志,荒废了学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