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为何缺乏“幸福感”?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0/25 12:29:51 来源:人民网转载 人气:644
“四成教师认为还是教书最幸福”,也就是说,还有六成老师感觉到缺乏“幸福感”。在我看来,没有所谓幸福感的老师的比例应该远远大于这个调查数字。
为什么六成老师感觉缺乏“幸福感”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幸不幸福。据调查显示,75%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在10—12个小时;20%的教师每天工作8—10个小时。以每周法定工作时间40小时为标准,90%的教师是超工作量的。其中工作时间40小时以下的教师占10%,工作时间超过70小时的教师占27.1%。而每天工作时间达10个小时以上的占到教师总数的56.2%。而且,教师工作弹性大,教师一般下班却实际上没有下班,放学后还要处理学生遗留事件,晚上还要备课批改作业。
二是教师编制紧,负担重。一个语文或数学教师,当班主任还要上两个班的课。如此超工作量,超负荷运转,要老师具有所谓幸福感是不现实的。
三是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两天一检查,三天一验收。更让教师疲惫不堪。各种进修更令老师们应接不暇。什么远程课程改革的网络学习,除了交钱,还有关文件称,不过关者将不能上课,这不就炒鱿鱼了么?还有各种考试,甚至考过知识产权保护法等等。至于评职称带来的压力就更大了,有的教师年年交钱就是评不上,既然指标有限又不早说,等你交钱伸长脖子盼,最后盼来个明年再申请。
四是老师的收入少,入不敷出。国家拨基本工资,浮动工资学校自筹。老师的收入不用说与公务员不能相比,更不能与垄断企业的职工相比,就是与其他私营企业也不能相比。干部有灰色收入,教师只好靠补课费,弥补不足了。教师说如果国家把工资发足,教师也不愿意辛苦补课。
五是人比人,气死人。老师感到工作前途渺茫。许多交过的学生都青出于蓝甚于蓝了,地位和薪金都比老师高,老师只是表面荣耀一下子,而暗地里伤感。老师的没有幸福感并不只是物资上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娱乐和消费基本上与中小学老师无缘的。除了前面所说的老师的收入之外,应试竞争的巨大压力,中小学老师没有时间和闲心放松自己。如今中小学老师的工作基本上是重复劳动。应试教育不需要老师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只需要跟着高考指挥棒走就行。这种没有创造性的单调重复劳动只能使老师疲惫不堪,疾病丛生,而根本没有创造劳动的喜悦。有调查结果显示:54%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近70%的教师感到心累、精神疲惫,48%的教师有焦躁、失眠等症状,36%的教师感到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普遍的职业倦怠、普遍的亚健康状态,这是老师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倦怠。
最让人担心的是,老师们这种无“幸福感”如果传染给学生,那么,“幸福感”的教育将会落空。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