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与教师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0/4 18:06:3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28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今天,在这样一个演讲台上,我搬出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来,心情是很激动的。中国今天的面貌,与百年前相比,实在是有着天壤之别。回顾百年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回顾百年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走上了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然而,我们也应看到,美国的飞机仍然在海南岛周围嗡嗡作响,台独分子仍然活动猖獗,日本的教科书将侵华历史粉饰得一片太平。“落后就会挨打”,这是一个严酷的事实,也是我们逃避不了的现实。这种现实,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脱颖而出,学好本领,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让中国甩开大步,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而每个少年的成长,都离不开在每个成长阶段给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他们的知识领域的开拓,智力的发展,人生观、道德观的建立,文明习惯的养成,教师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因此,为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教师必须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责任感,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党和国家对一个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具体要求很多,其中要求教师教书育人是根本的。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才会使学生真正受益。”他还指出:“师德实质就是教师怎样使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有益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学生得到实际的益处。” 一个好的教师,特别是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虽然平凡得如同浩淼宇宙中的一颗尘埃,却能使他的学生受益终生,记忆终生,而他的事迹也将源远流长,青史留香。  
  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大教育家孔子,从教四十余载,培养的学生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他所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思想,“诲人不倦”思想;“教人各因其材”的教学方法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师德思想。更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在他的教学生涯中,无论人生道路多么坎坷,政治生活多么艰难,经济生活多么窘困以及一连串个人不幸的打击,始终保持热心办学、乐于从教的精神,保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情操,保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品德以及学而不厌,治学严谨的态度。他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学习的榜样,永远给我们以感召和启迪。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先生,十八岁就从事教师职业。从教七十年中,先后经历清末、民国初期、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统治时期,饱尝忧患,矢志不渝,始终坚持“以教书为职业,教育为事业”,为中国革命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毛泽东也曾是他的学生。在他给徐老先生的信中说到:“徐老先生: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表明了徐老对毛主席的深刻影响。
  时至今日,就在我们的身边,以自己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使学生铭刻于心的人也大有人在。如我系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主任,计算机副教授王润云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赢得了同学们的普遍赞誉,许多学生感慨:“为人师表,能做到王老师那样也就无憾了。”话虽简单,但其中包含了多少学生由衷的敬意。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尽管社会制度,教育内容不同,但教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美德代代相传。教师高尚的道德行为成为对学生的一种期望、一种召唤、一道无声的命令,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完善品德,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力量。
  话已至此,我想,有成千上万的教师默默无闻,象我们一样,但—我们真是默默无闻的吗?不!送人玫瑰,手尚留有余香,何况我们所送的是知识,是关怀,是一颗鞠躬尽瘁的心啊!我热爱教师,我也热爱教师职业,将来,当我的学生们成为支撑共和国大厦的栋梁,我自豪,我骄傲,我将无悔于当一名人民教师的选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