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导语设计的几点思考

作者:周为栋  时间:2007/10/26 11:03:5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582
  导语,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引导学生的话。一堂精彩的、有效的语文课离不开这一富有趣味性、生动性、创新性的导语。导语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重要教学步骤。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设计一个良好的导语,对于整堂课的“定音”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受旧的教学理念影响,往往以教师单一地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为主要方式开始课堂教学的。或以简单地复习前一课所学知识开始导入;或以介绍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开始导入等,这些导语的设计虽然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一定的知识,但它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需求,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况下必然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其主体对知识的渴求或探索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限制了他们学习的激情,以至于往往出现语文课沉默不语,缺乏生机的现象。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知识本位到注重学生的发展,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教师要把学生看作真正的学习主体,就要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所以教师应从知识的讲授者转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发学生的兴趣,把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向学习知识的主动者。
  以新课程理念来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转变旧有的观念,而导语设计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又处于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也必须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在具体的导语设计方法上已有不少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本文就语文课导语设计中应注意的或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进行一番探讨,以期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和提高。
  首先,导语设计应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有利于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教师的导语设计必然是作为课堂教学的预设而存在的,这种预设必然是教师有意指向本课所学的教学内容的,正如前文于漪老师所说是为“演奏者或歌唱”奠定基础的,但我们也应注意,这种预设必须是指向学生的,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是唤醒他们对本课知识探求的渴望的。因此,这样的预设可以说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的舞台,而真正的“演员”是全体学生。新教材中所选课文题材涉及面非常广,教师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吸引学生的目光,例如《上海的弄堂》一课,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让学生观看各种有关上海的弄堂的图片后提问:同学们见过弄堂吗?你对弄堂生活有何感受?这一问题可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或用悬念质疑的导语,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为阅读文本创造条件。
  但只顾及学生的兴趣的导语就理想了吗?这当然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的习得水平,情感体验也是不同的。只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这样的预设是不够的。在预设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学生的生成情况,对其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心理学上的“有意注意”是指服从于预定目的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当学生们产生各种生成之后必须引导他们的有意注意,把他们形成的意识观念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文本的内容,或思想感情。在这一过程中,当他们从课文中寻找到与自己已有的知识成果或情感体验相接近时,便会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发挥才能。
  其次,应当看到不同的课文应有不同的导语设计。作为导语本身,教师也必须注意到它的特殊性,既语言魅力。汉语是我们民族文化长期积累、沉淀的精华,其中凝聚着我们民族浓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于漪老师认为:从母语的重要性来讲,要让学生产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以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从老师的语言表达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所在。比如,作文课的导语,应设计一些具有文学性的语句,或是以真切的情感流露来感动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的、生动的表达情境,那么就会使学生受到语言上的熏陶,有利于发挥他们表达的欲望和积极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应是以学生为本的,并且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为本的。是师生之间互动的,动态的过程,是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主的。语文课的导语设计应完全体现这些新课程理念,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助推器,更是展现学生才能的舞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