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90字。
〈〈风景谈〉〉的几种导语设计
(其一)
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茅盾的《白杨礼赞》,题意是什么?(学生答:礼赞白杨树。)今天,我们学习作者的又一篇散文——《风景谈》,题意又是什么?(学生答:谈谈风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两文同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白杨礼赞》表面上赞扬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什么?(学生答:赞扬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坚强意志。)那么,本文表面上是谈风景,实际上又是谈什么呢?我们学习课文后就清楚了。
(其二)
茅盾(1896-1981),我国现代杰出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长期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曾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以创作长篇小说为主,兼及中、短篇小说,还有散文和剧本,也从事文艺评论和翻译,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是其代表作,也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
《风景谈》是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五个月,被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深深感动而由心底流露出来的一篇优秀散文。它和我们初中学过的《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题目《风景谈》,照字面来理解就是谈风景,但是作者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实际上就是借"谈风景"来"谈政治"。作者为什么要借"谈风景"来"谈政治"?是怎样借"谈风景"来"谈政治"的?请带着这两个问题学习课文。
(其三)
本文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作本文?(师生讨论后明确)本文是作者1940年底在重庆写的。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的感情。同年年底到重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茅盾写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在文中热烈赞颂解放区的军民,赞颂他们所代表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当时发挥了很好的战斗作用。
(其四)
同学们,描写风光景色的散文我们学了不少。上学期学的《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本学期学的《黄山记》,都属这一类作品。但这些文章都没有用"谈"字作标题。本文题目为"风景谈",即"谈风景",这里为什么要用"谈"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