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的修行——赵万里散文集《静水流深》读后

作者:姚振函  时间:2007/11/7 21:43:4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185
  静水流深(原文)   
  以往的岁月里,我曾经向好几位书法大师求过墨宝。每次,当宣纸铺开,笔墨调匀,大师问我要什么字时,我总是说,我喜欢“静水流深”的意味。每当这时,大师们总会歇下竹管,良久不语。这份静默,让我隐约感到了一种深度。然而,不知为什么,每次大师们留下的,都不是“静水流深”这四个字。我多少有些遗憾,却没有深想。 
  直到前不久,我向一位同龄朋友再次讨求这四个字时,他才坦诚地说:我不敢写这四个字。 
  这让我着实吃了一惊。 
  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朋友说,但凡弄墨之人,对汉字都怀着一种深深的敬畏。一般说来,有多深的功夫,多深的悟性,才敢写多深奥的字。而“静水流深”一句,初觉陌生,可凝神细想,心底,便觉有一种涌动,是什么呢?一时难以琢磨透彻,又怎么能轻易落笔呢? 
  我想起落拓不羁的那些年,生命渴望被一句格言警醒,一句真正从我的血脉心魂里流淌出的叮嘱,于是我开始寻找。那一年,我从海上漂泊归来,经了一夜的水路,清晨走上甲板,蓦然一惊:全然不见想象中的惊涛狂澜,那是阔大无边的静……静,让水焕发出了生命原初的博大与深邈,静,让我感受到家乡大平原那安详坦荡的呼吸…… 
  静水流深。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心底的泉眼涌出了这一句生命禅,那是怎样的一番际遇与契合呀。 
  朋友不禁也被我的“凡人格言”所触动:是呵,而且“静水流深”这四个字,字面很是宁静,绝没有伸胳膊蹬腿的张狂,排列在一起规矩自然,不显山不露水不虚张声势。即便有大家风范,遇上这样的字也不敢轻易挥毫。有道是:一枝竹管安天下,锦绣心机卷里藏啊! 
  我感动于朋友的会心。 
  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一段独白:……左手研墨,右手卷一册汉简来读。读至心通了,墨浓了,蘸好了笔,这时面对着那张白纸的感觉,真像是要去茫茫宇宙中投胎。这日子该多么有滋味,不足为外人道…… 
  我又想起一位诗友从黄河边归来时说过的话:我们的母亲河并不总是奔腾咆哮的。在黄河的中游有一段,看上去就是凝滞不动的浑浊的泥浆,然而,连搏击过激流的黄河船夫,也不敢在这里放船,因为河心是活的,没有谁能说清它究竟有多深…… 
  我还想起那些有渡河经验的人,在涉水之前,总会习惯地随手抓起一块石头投入水中以测量水深。水花溅得越高,水声越是响亮,河水也就越浅。那溅不起多大水花,听不见多大水声的河水,必定是深不可测的…… 
  我就这样想着想着,心中便又一波波地涌动了,那阔大无边的静呵…… 
  静,就是生命的完满;水,就是生命的本源;流,就是生命的体现;深,就是生命的蕴藉啊……
   
  
  近年来,诗人的流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眼睁睁看着有些诗人写小说去了,有些诗人写散文去。如今赵万里又是一例。诗人的流失,对诗是一个损失,对整个文学则未必。这不,文学界诗人赵万里的身影虽然有点模糊了,但一个散文作家赵万里的面孔却越来越清晰了。当我收到他寄来的散文集《静水流深》后,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惊喜。  
  有一种说法,所谓诗,主要指的是诗的精神,倒不专指作为文本的诗,即那些分行的文字。这种说法认为,诗作为一种文本,现在似乎是有点式微了;但它作为一种精神,却进入了小说、散文、戏剧、绘画、音乐、影视、广告、建筑等多项艺术种类中,并且成为了这诸多艺术的灵魂,成为它们的支撑。这样诗也便在更多的艺术中获得了新的生命。这就好像维生素,确实有维生素这种物质,但世界上没有一种专门生长维生素的植物,它只生长在具体的蔬菜和水果中。而这些蔬菜和水果,正因为此,才有了更高的市场价值和食用价值。赵万里的这本《静水流深》,封面上标注“诗性散文”,我想这不是广告式的炫耀,而是一种客观的属性定位。我发现,书中几乎所有篇什,都弥漫着诗的气韵,闪耀着诗的光亮。也正因为此,这些文字才呈现出更为蓬勃的生机。  
  初见这本书,第一眼看见《静水流深》这个书名,不觉微微地被震动了一下。继而,两眼还是久久地落在那个“静”字上。“静水流深”,既近乎一句禅语,又说出了一个生活的真理。按我的理解,“静”既是一种境界,又是一种生活态度,行为态度,心灵状态。说到底,“静”不是别的,而是一种自由和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本来的本然的状态。一切都按照生命的自然进程存在着,生长着,发展着,也消亡着,不为外界的环境所左右,所干扰。而“深”并不是人为的一种目标,它是做到静之后自然而然达到的一个结果。所以这句话最关键最要紧的还是这个“静”字,人生最难做的也是这个“静”字。静了,也就深了。不静,整天吵吵热闹闹,或如热锅上的蚂蚁,何深之有?  
  读罢全书,我有理由认为赵万里是会同意我的这个观点的。因为这本书正是他静的修行的记录。你看他无论是面对一张宣纸,一幅书法,一只蝴蝶,一声蝉鸣,还是面对一棵树,一山树,一座山,一块石头,一首儿歌,一段往事,都能使之成为自己修行的载体和对象。甚至面对在别人看来是庸常俗事的担水劈柴,是不可忍受的大悲大痛,他都看作是修炼自己的机会,从中提炼出有益的思想,作为自己的营养。他说:“担水劈柴,让生命化繁为简,让心境回归平和,让思想过滤杂质,让自己活得轻松而又真实。”正是如此。  
  我看赵万里的这本书是适合深夜来读的。因为它不是一本须要记忆的书,甚至也不是一本需要理解的书,它是一本须要用心来读,用心去接近的书。夜深人静,市声远去,拂掉白天落在心头的尘埃,正是心灵和这本书离得最近的时候,也正是心灵最需要滋润的时候。关严门窗,拨亮灯盏,把书打开吧。这时最好外面正下着小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