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心态摆脱高考复习的高原现象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1/28 13:54:4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46
  相当多的考生在高考复习进入后期时,常出现一段时间学习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有时头脑昏沉,心情烦躁,感觉学习无法向前推进。其实,这是高考复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这种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在心理学被称为“高原现象”。其实,这是高考复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这种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如何克服、摆脱这种现象,是考生冲刺必然要过的一道关.  
  原因:你是如何走上“高原”的
  高原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考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与心态不尽相同,造成高考复习阶段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
  1、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
  高三下学期的学习是相当紧张的,不少考生日以继夜,题海战术、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学越糊涂。
  2、未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需要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运用。有些考生用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后一阶段的学习,用过去习惯性的思维去对待后一阶段的复习内容,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内容的不适应。
  因此考生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复习内容和所要求的思维方法与策略,适当地对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和策略进行调整,就会走出高原期,学习成绩就会有新的提高。
  3、题做得过多也做得过乱
  有的学生不仅做老师布置的卷子,而且买来很多卷子做,做得昏头转向,甚至越做心中越没底,造成学习成绩不能提高,复习效率降低,出现高原现象。
  对于这种情况,考生应集中精力和时间做老师布置的卷子,精力集中,心平气和做老师布置的东西,就会逐步提高学习效率。
  对策:“高原现象”不是学习极限
  高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走出高原期后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是还会提高的,因此,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学习到了极限、成绩到了极限。
  其实大家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加以适当的处理和调节,高原期是很容易过去的。以下策略大家可以借鉴。
  1、给自己加加油
  高原现象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如同运动员在长跑中会出现极点一样,这时只要再坚持一下,激励自己,增强信心,这种感觉就会消失。
  2、学习生活规划好
  要合理安排好时间,特别是早晨、中午、下午放学以后与晚上这四段时间,具体是早晨可用于早读,中午休息,下午整理消化当天复习内容,晚上系统复习为好。当然在晚上复习时也可有两三门学科交叉进行。上课要集中精力,专心听讲,眼耳手脑并用,积极思维。在听懂的基础上适当做些笔记,不懂的在课后向师生请教,及时补上。
  3、有谋有略来复习
  在基本已达到复习目的的基础上,适当重复、强化,以增加二分之一的量为佳。无节制的重复、强化也会造成枯燥无味,影响学习兴趣。如复习内容短,内容孤立,可一鼓作气,从头到尾采用“整体学习法”。如复习内容长,内在规律较明显,可逐步复习,各个击破,采用“部分学习法”。同时,进行“选择性遗忘”,即记重点遗忘枝节,记概念淡化典型,促使心境愉快,遗忘消极情绪。
  尽快把头脑中较为混乱的知识排序重新组合,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手段,使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化,这样就可以优化知识结构,避免在知识调用时出现混乱,人为造成“高原现象”。养成勤于思考、总结的复习习惯。复习时要善于用脑,积极思考更适合自己的套路,同时,把经验总结下来,以便掌握和把知识归纳。
  4、考生也休闲
  适当地放松自己。如参加体育活动、听音乐、看电影、上网等,但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
  考试前学生不良心态及矫正
  紧张的期中复习考试又来临了,每当此时,我们常常听到同学们说自己的头脑发"木",不太灵了,什么也记不住,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考试引起的高度情绪紧张,引起急躁、烦恼。这种因素极易导致大脑皮层机能失调,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备考活动上,使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大大降低。于是出现了"刀枪不入"的发"木"状态。
  2、学生对应考缺乏信心。这种心理状态使大脑对信息的接受、加工、贮存和提取能力大大下降。
  3、用脑不得当。部分学生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拼命复习功课。表现为开夜车、无视体育锻炼、放弃文娱活动等。这种做法会造成大脑缺氧,头脑晕沉,降低了学习效果。
  4、复习方法单一。部分学生长时间只钻研一门功课,使大脑皮层的某一部位长期兴奋,引起保护性仰制,造成头脑不清。
  5、暗示。在集体学习的场合当中,一个人或几个人声张自己头脑发"木",什么也记不住,就会暗示其他人,造成连锁反应。
  那么,怎样才能防止和克服这一现象的发生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做法:
  1、加强思想教育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考试观,敢于正视压力,卸下"考分就是学生的命根"这样沉重的思想包袱,不搞"命运大决战","无私才能无畏",这样就不怕考试了。
  2、充分利用高效记忆时间。
  依据人们的记忆规律来看,早晨起床后1小时,上午八点至十点,下午六点至七点和临睡前一小时,是一天当中记忆效果最佳时期,我们应学会善于利用这些时间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
  3、复习方法应合理、多样化  我们应对所学内容做到及时复习,文理应交叉进行,以避免单调机械的重复。
  4、合理的休息和保证充足的睡眠。
  考试前就注意休息。每学习一二小时要有短暂的休息,可以简单地做个操,散散步,多吸收新鲜空气,使大脑尽快消除疲劳。此外,考试前还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开夜车,不要"临阵磨枪",将自己搞得太疲劳,以免影响学习效率。 
  如何消除情绪压力
  1) 将学习。生活各方面遭到压力的原因用一张小纸条写出,然后对每个压力想出三个不同的点子来对付它,可以与友人和信赖的人商量。 
  2) 写“压力自传”。把自己所遭遇的压力,用日记、自传体的方式记录下来,自己保存,供以后参考。
  3) 对自己要求不要过高,记住一首赞美诗中的七个字:“只要一步就够好”。  
  4) 不要将所有重担和责任背负在自己一个人身上,要信赖他人,做到责任分担,学会同他人合作。 
  5) 勇于决断。错误的决断比不决断或犹豫不决要好。决断错误可以修正。不决断或犹豫不决会导致压力的产生,有损身心健康。 
  6) 不要为小事垂头丧气,不拘泥于琐碎之事。对琐碎之事过分担心,往往会被压力压垮。要有全局着眼、大处着手的气魄。  
  7) 要防止过于孤独,设法结识一些新朋友,认识一些新鲜事物,以保持精神的平衡。  
  8) 有时候要自我吹嘘、自我陶醉、自我赞美一番,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才能振奋精神。
  9) 要有充分的睡眠时间,损失的睡眠时间要补足。  
  10) 不过分拘泥于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有意义、有经验的失败要比“简单的成功”获益更大。 
  11) 运用幽默、微笑来调节情绪,用自我催眠和深呼吸等方法来放松身心。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你的自信心。
  12)在休闲时,进行体育活动,但一次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运动不要过猛,做到细水长流。
  心理漫谈 
  年轻的时候每个人都爱过流星,谁都知道流星不会停留,不被拥有,但我们仍遥远的寻觅,痴痴地凝望,只愿能记取那短短几秒的风华,留住永恒的幸福光芒. 
  人生,没有圆满,是我们宽容的心,补足了那些缺憾,让记忆变的圆满. 
  认识一个人,要靠机缘,了解一个人,要靠智慧,了解以后和睦相处,则要靠包容.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庞大的艺术博物馆,长年累月的搜集着生命的美好与感切. 
  恋旧,是一种美德,但千万不要因为恋旧,而失去对创新的追求. 
  拥有爱,是一种幸福,失去爱,将会是另一种幸福,每一位离开的,都应该被祝福,留下的人,当学会珍重. 
  坦然接受人生有春,夏,秋,冬的四季迭替,懂得欣赏秋天的美,就不会苦苦痴恋夏季的热烈.
  ----“酸葡萄心理”   
  一只又渴又累的狐狸停留在一棵葡萄树下,--熟透的紫葡萄挂满了枝头。狐狸想:“这葡萄一定很甜!”它一连蹦了数次,却没有摘到一颗葡萄,它累得气喘嘘嘘,无力再蹦了,最后无可奈何地自语道:“这葡萄一定很酸!” 
  当遇到挫折时,人们往住会感到心灵的痛苦。要消除或减轻心理上压力,较典型和常用的心理防卫方式是“酸葡萄心理”,就像狐狸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是酸的一样,即丑化得不到的东西。这种防卫的实质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并产生受挫感时,为了消除和减轻内心的不安,编造一些“理由”,并以此进行自我安慰。它看起来愚蠢可笑,但却有某些积极作用,它反映了当事人的心理素质具有某种消化受挫感的弹性,可以帮助人在遇到挫折时从忧伤中解脱出来,灵活地放弃那些可望不可及的追求目标,暂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解除痛苦和不安。有时,随着时间的消逝,问题也能得到解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