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优秀诗歌,铸高尚人格——谈诗歌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2/5 20:06:1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494
在诗歌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1、以学生的发展为人文素质培养目标。
在教学中我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充分挖掘和展示诗歌中的各种人文品质并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人文发展。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真挚的友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表现了浓浓的亲情;“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表现诗人高尚的情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则告诉我们要始终怀着宽广的胸襟、远大的抱负,这些经典的句子都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多彩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音乐与诗歌教学有机结合。
在诗歌教学中,我尽量用音乐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导入新课时我经常播放与诗歌感情基调相吻合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里,把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统一起来,使他们的身心在音乐的感染下,很快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与作者一同欢欣鼓舞,一同黯然泣下。如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播放《三国演义》片头那豪放、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其内容和基调与这首词的风格、词人的心境相近,有利于学生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和词人思想感情的感受、理解;在讲授《孔雀东南飞》刘兰芝拒婚一节时,我借用《梁祝》中表现祝英台抗婚的一段乐曲,使学生能从雄浑激越的乐曲声中强烈地感受到主人公誓死忠于爱情的决心;在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播放《骏马奋蹄》,既很好地渲染出一幅寥廓万里、生机勃发的意境,还能使学生体验到一代伟人面对苍茫大地抒发的壮志豪情。这样学生能较快地领悟作者感情并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
3、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通过诵读,学生能体会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情感上的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伴我好还乡”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这种种情感只有读才体会得出。读有不同的形式,在教学中,我常请学生试读,然后范读,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让学生体味诗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从而陶冶情操,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分析形象,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追求。
诗歌中的人文素质要给学生的人生发展以明确的指向。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形象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使他们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在教《离骚》时,我请学生把诗中意象标示出来,共同明确它们的象征意义,进而分析出屈原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感。在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让学生思考李白描写神仙世界的原因,让学生体会李白在结尾明白的表示,进而分析出作者蔑视权贵的精神及追求自由的个性。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各种形象,学生能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完善健全人格。
5、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训练。
现代教育界有一个共识: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实现自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多提供获取知识的渠道,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使学习过程洋溢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并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诗歌教学中我适时设置一些阅读课,组织诵读会,辩论会,必要时则进行专题讲座,以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兼收并蓄地了解和学习祖国优秀的文化,创造学习的人文氛围。
教学中,我把以上五个方面有机的统一起来,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既有知识更有精神的文化人,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
诗性天赋的一脉相承给语文素质教育一个好的契机,我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诗歌能在飞扬的青春中留住美好的诗情,在未来的挫折中让心灵有所依托,在诗歌学习中铸造高尚纯真的人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