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学习

作者:王生云  时间:2007/12/7 8:52: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609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强化朗读、背诵、摘抄、口头作文、写日记或周记等,都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关键还是要以教材文本为例子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吸取课文中的语言精华,不断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指导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第一,语文课堂上的言语活动是第一要务,就是要让学生熟记运用课文重点语词,凭借名家名篇加速理解、积累并及时尝试运用典雅书面词语。
  这环节不是通过“预习——讲析——抄写”方式就能让学生掌握到位,最好通过有针对性较强的训练加以落实。我们不仅仅让学生通过“猜读——查读”的方式,解决重点语词的形、音、义,不仅仅只指导学生在文本中具体的语境里领悟语词,分类建立词语使用库,不仅仅摘抄文句、吟诵背诵、仔细品味,积累词汇、增强语感。
  最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紧紧依托文本所提供的“虚拟世界”和重点语词,激发学生的语用兴趣,各显神通地进行语用尝试,进行联词组段、复述仿写之类的当堂语用。无论理解、感悟、体验,还是积累、探索、交流,都不能脱离课文的重点词语“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当堂的语词运用操练,不仅带来学习方式的转变,会促进教师角色的变化和要求的提高,还会让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一篇篇课文不再是师生分析讨论的中心,而真正变成学生的语用蓝本和示范性“例子”;教师也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语霸”或教参“传声筒”,而是语用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平等参与者。
  第二,语文课堂上的言语活动的基础构件,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听,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课上朗读仍不到位,纯理性的分析仍很多,“以读代讲”的目标还是没达到。其实语言学习是一种很感性的东西,为什么幼儿园的孩子有时会说出连大人听了都会很惊讶,夸她是语言天才的话呢?不是因为她学会了语法或修辞,而只是听大人说过或听电视里说过。多读多听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吸收的、积累的越多,运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记得有一个学生说:“第一次读《背影》,我感动地哭了,可听完老师的分析后,什么感觉也没有了。”其实,对于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文章还是应以朗读和欣赏为主,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语言,就应该让学生反复地听,反复地读,在听读中从整体上感受文章的语言,领悟文章的情感与意蕴,感悟写作技巧,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三,语文课堂上的言语活动的成效关键,就是要有效激化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于漪老师在《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一文中说过:“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就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究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于漪语文教育论集》第186页)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训练也是如此。
  我们要研究、探索一些很适合于课堂上进行的行之有效的训练语言的方法。这些方法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短小优美的现代散文或诗歌,用优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曾做过成功的探索。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部分早读课时间坚持教学生读诗,以涓涓诗歌甘泉渗入学生心田,每周两三首,每次一二十分钟,精心滴灌,学生兴味盎然”(《于漪语文教育沦集》第906页)。再如,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对对子”的训练。对联对语言的要求比较高,它不仅要求上下句字数相同、对仗工整.还要求意义相联、平仄协调。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运用这一形式进行语言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构建一种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模式,即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模式。我们可借鉴洪镇涛先生所提出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语文教学模式,这是完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突出了实践与运用。语言的学习就是需要在感受中去积累,在积累中去领悟,在领悟之后去运用。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不同,去具体研究和实践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的教学模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