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语文课堂教学中高耗低效的“作秀”现象

作者:甘肃省康县一中 吕永海  时间:2007/9/10 11:58:3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690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曾听过很多语文同行的公开教学课,感慨颇多。获益匪浅之处暂且不论,这里,我只想就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的一些类似表演性质的“作秀”现象妄加一番评论,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现象一:学生跟着教师走。例如,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如果某一学生回答的不理想,则马上叫起另一位;如果学生答对,教师则高兴地表扬肯定后,立即进行下一教学环节。
  现象二:讲问不止。一节课教师讲的滔滔不绝,讲的时间超过多半(有的直接是一讲到底);或者教师设计很多问题,以问代讲,问题问完,一节课也就完了,还美其名曰“新式教学法”。学生不是被动地听就是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听不到学生的读书声,看不到其他形式的训练。
  现象三:学生没有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在提问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回答受阻,教师或者不断地重复问题,或者是迫不及待地启发暗示,有的由于时间紧迫,就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诉给学生。学生为了应付教师的不断提问,便匆忙寻找片言只语作答。表面上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实则是走进了繁琐、肤浅、类似舞台表演(一问一答式)的怪圈里。
  现象四:课堂教学是在“演绎教案”。听课前,每位教师都发有一份授课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就依照教案设计好的环节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成了“知识接受器”。孰不知学生的思维是变化的,课堂的实际情形也应该是变化的,怎么可能“以不变应万变”呢?
  现象五:课堂教学上是授课教师和少数尖子学生在“唱双簧”,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听者。有个别教师在正式授课前,还要先在本班教室进行“试讲”,类似文艺节目的“彩排”,这不是作秀么?
  如何才能彻底消除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这些种种高耗低能的“作秀”现象呢?笔者认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而备课不仅仅是备大纲、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教师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树立以学生的需要决定教学过程的观念。教师要钻研教材,要吃透教材,抓住知识点,特别是要明确教学重点、难点,从上等学生的水平出发,兼顾学困生,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教路学路同路,师生思维同步”。当学生的学路滞后于教师的教路时,教师要多引导点拨,放慢教学过程,让学生尽快赶上来。当学生学路顺畅时,教师要少讲精讲多点拨,让学生的眼、耳、口等多种感官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要转变观念,要坚决摒弃那些华而不实“虚”的东西,不要搞演绎教案,也不要表演那些名称、形式新颖的种种教学法,而要以学生课堂上实实在在所学了多少知识作为衡量一节课成败的标尺。
  二、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俗话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教师要通过课前谈话,指导预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感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审美感知,教师要善于用启发性的提问,直观形象的教具,生动优美富于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师生课堂交流的情境,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检测中要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增强其自信心,保持延伸学习兴趣。
  三、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如果学生不会自学,那么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也就难以完成,所以,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善于自学,是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1。说明法。教师提出自学要求(或列出提纲),简要地向学生说明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预习要求方面,例如:学会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划出中心句、能正确分段、概括段意、写作特点,完成课后习题等。学习方法方面,例如:一读(课文),二划(生字新词),三查(字词典),四注(拼音)释(词义),五想(文章内容、主旨、写作思路等)。
  2。示范法。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它景美情浓文笔畅,教学时要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可以让学生听朗读录音或者听教师范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
  3。抓重点阅读法。一句话中有重点的字、词,一段、一篇文章中有重点的句、段,抓住了这些重点词、句、段,对于理解句、段、篇的意思,了解全文的内容极为重要。
  4.质疑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出示课题后,要及时地启发学生质疑,引起悬念,产生探求欲望。初读课文时,启发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提出质疑;细读课文时,启发学生在文中字眼处、困惑处质疑;熟读课文时,启发学生在欣赏品味课文布局谋篇之巧、语言之精、修辞之妙处质疑;总结课文时,启发学生回顾反思,不把疑难留到课后。
  5。总结学习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总结学习中的得失,以求得主动发展。
  四、优化课堂学习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一是要优化知识结构。按照大纲要求,确定重点,再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水平,找出课文的难点,做到课文内容取舍得宜,突出重点,讲清难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发”是指:剖析文题,讲好重点文段;讲清主旨句和句群;讲好内涵丰富的词语。教知识的同时,教给方法,变“讲”课为“导”课,变“教”室为“学”室,师生合作,达到不教之教的理想效果。二是要优化信息传递结构。运用信息反馈原理于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来说是“输出——反馈——调节——输出”,对学生来说则是“接受——输出——反馈——调节”。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唱独角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就容易产生疲劳、厌烦心理。因此,授课教师要注意做到“四性”:(1)及时性(学生正确的认识得以巩固,错误的认识能及时得到纠正)。(2)准确性(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评价要具体、有针对性)。(3)价值性(有效控制学生信息活动的因素)。(4)灵活性(教学歩骤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随机调整)。三是要优化师生活动结构。教师运用悬念法、激将法、点拨法、连珠法、投石击浪法、步步登高法等为学生提供条件、创设情景、指明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看书、思考、想象、质疑,从而激发学习热情,进而从“学会”升华到“会学”,从“无声”到“有声”境界。四是要优化时间结构。合理安排时间,把握好讲课“火候”。每节课利用前3——5分钟导好新课,讲课重点宜于课堂10——30分钟进行,归纳总结宜于学生听课情绪达到高潮时进行。临下课时宜以议论、提高为主。五是要优化讲练编排结构。讲练的编排结构有先练后讲、先讲后练、讲练结合等多种,如何选用视具体情况而定,优化的原则是“讲究合理,灵活运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