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语文学习的生命透视

作者:长阳民高 刘案甫  时间:2007/12/13 10:06:2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97
  对于语文,感兴趣的学生可能受应试教育的制约而大失所望,认为语文已远离他们心中的理想,它代表的只是一种工具,一块“敲门砖”而已;不感兴趣的学生则会因语文的积累性而望尘莫及,认为语文是一门效能度最低的课程。所以说,在这种应试的背景之下,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之下,学生对于语文,的确是有种“想说爱你却不容易”的感觉。
  语文学科正在逐渐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怎么办?是等闲视之,随波逐流,还是立足现实,对“症”下药?对此,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一、让学生切实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人们使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情感表达、文化的积淀和传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前提,除了涵盖语言基本功能之外,语文课程的学习还具有承载社会机构或个人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审美的价值的功能,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语文是与人紧密相联系的,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密相联系的,是与人们具体的生命活动紧密相联系的。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的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柱。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推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唯有从理论层面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教师才有可能进一步从实践层面展开操作,以期唤起学生语文学习的激情。
  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乐其友,则信其道”,要使教学有效,“亲其师”是很关键的因素,教师要将学生视作可以信赖的朋友。彼此尊重,平等交流,和谐共处。教师要勇于改变自己一贯的权威形象,要敢于打破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感,不要让学生误以为语文教师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要让学生明白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也是血肉丰满、生动鲜活的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也有许多缺点,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更有许多未知的领域;要让学生明白韩愈在《师说》中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师生间的关系可以互为转换。有了这样的原动力,语文改革的进行也就有了基础。
  人本心理学主张尊重学习者,必须以学习者作为活动及其全过程的中心。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自始至终充当着主人的角色,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等主体性人格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应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倾向于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在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心目中有人,有一个活生生的学生形象,有一个个思维敏捷的学生形象,有一个个个性丰富的学生形象;教师要自觉更新教学理念,由思考“教什么”“怎么教”的层面转向以学生为本,研究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境界。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依然十分重要,课堂上轰轰烈烈,洋溢激情的研讨气氛,学生个体在充分发光的同时,这背后却来自于教师课前的预习引导、课余的分层辅导。尤其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面在拓宽,认知度在加深,教师在“授业”方面的职能有弱化之势,但在“传道”“解感”领域,却承担着更神圣的使命。《教育论》里有过这样一段话??“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就会失掉一大半。”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就应充分挖掘现有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自然美、人文美、语言美,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实践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进一步发展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以此为基本任务,从而使学生的情操高尚起来,对学习对生活产生正确的、健康的、积极的追求。
  一切重在课堂主阵地的教学实践。以执教S版教材高二小说单元为例。该单元有两篇重点篇目:鲁迅的《阿Q正传》,阿成的《赵一曼女士》。相比较,上《赵一曼女士》这类革命题材的作品可能不太讨学生的欢迎。但我决定试试。我个人十分欣赏这篇小说,不仅在于作者独特的视角,更在于作品本身能带给学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区别于一贯的革命题材小说,《赵一曼女士》这部作品通篇传递出的是一种优雅的别致的艺术氛围,淡化了贯常的硝烟气息,尤其是女主人公赵一曼的形象更是不同于一般的草莽英雄,在她身上弥漫着的是一种脱俗的气质,其中有军人的坚韧,也有艺术家的儒雅,而正是这样一位女性,身处如此环境,遭遇很多不幸,但她却依然心系天下,这是何等高尚的人格??要让学生去口味,于是我选择将传统的朗读法与现代化的视听技术相结合的手段,以讨论交流为主要形式来赏析这部作品。为激活学生的认知,我甚至还设计了一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试比较赵一曼的革命与阿Q的革命。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讨论交流的结果使学生改变了最初对作品及主人公的偏见,学生由衷地喜欢上了这篇小说。一次成功的实践让我倍受启发,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我更注重对教材的挖掘,赏析《荷花淀》《哦,香雪》等作品中,学生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进行着发展与完善。
  生命的独特性,不可重复性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但仅有生命存在是不够的,人的生命价值更多体现在人的感受、情怀、思想和创造力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上。语文教材在解读生命价值这一领域贮备了丰富的资源。李白的蜀道是那样壮美绮丽,光未然的黄河是那样动人心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那样朦胧和谐;“女娲补天”、“精卫填海”表达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老人与海的搏斗、鲁宾逊在荒岛上的漂流表现的是人对自然的无穷威力;孔子的“仁爱”追求、庄子的“自然”法则体现的是人对世界的不同理解……这些都是知识,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凝聚了人类对生命价值认识的完整知识。语文学习,便是要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这种生命的跃动,感受到这种生命价值的升华。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