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阅读方法 提升阅读品位

作者:店口一中 任淑燕  时间:2007/12/15 17:57:0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96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难点之一。怎样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较高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整体感知,领悟构思
  阅读前要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作者、作品资料,了解写作背景,真正做到“知人论世”。阅读完一篇文章,要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把握线索,了解主要内容,而且能把所看到的内容复述给老师同学听。
  领悟思路要学会找“文眼”,“文眼”是文章的灵魂,是揭示文章主旨的词语或句子。找“文眼”可以从标题、首尾句、照应句、过渡句着手,特别是要找出那些富有哲理性和议论抒情性的词句或段落,这些词句段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中心句、关键词、重点段,找出这些词句段后,进而深入思考这些词句段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作者是为了什么而写的。通过思考,既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又加深了对文段的理解。
  如阅读冯骥才的《珍珠鸟》,阅读者可以从文中最后一段的议论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入手进行思考: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感受呢?通过对文中珍珠鸟对“我”由疏远到亲近的感情分析,明白了珍珠鸟由怕人——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每一步都是以“我”的某种举动为前提条件的,“我”用超脱私欲的爱心为它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正因为如此,作者才有这样的感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抓住了文章的关键句段,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思路,从而也就领会了文章的精神所在。
  二、研读赏析,品评妙笔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研读时就要指导学生通过对语言和内容的分析,找出文中的妙处,在内容上感受生活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在形式上领略写作的技巧美和体味语言的艺术美,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品位。
  如朱自清《背影》中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用了“蹒跚”一词,这词在课文注释上有,教师可以忽略不讲。但这个词不仅写出了老境颓唐、半生惨淡的父亲对儿子厚重的爱,也表现了儿子对父亲一生坎坷的怜悯及未能尽责孝敬的愧疚。经过与前后文对父亲的描写联系对比后,再集中视点分析这个词,就发现“蹒跚”于平实中见深情。它不仅准确地描写出人物的形态动作,更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体验,从而体现了文章的“淡淡的哀愁”氛围。作者在此表达的感情,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体味,体味言语对象表达的具体独特之处。
  三、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强记,而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真正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血肉,能够终身受用。”叶老还强调:应当让学生通过阅读,培养“情操和意志”。正因为如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常常不满足于作品本身,往往让学生把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与现实生活及自身实际结合起来,进行体验与反思,培养自己的情操和意志,提高自己认识社会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如阅读安徒生的《丑小鸭》后,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两个问题:我们应从丑小鸭身上学习什么?丑小鸭形象有何现实意义?读罢《伤仲永》后,以“成才的关键”为题进行课堂大辩论,正方以“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为辩题,反方以“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为辩题,最后联系实际讨论明确: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以及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
  四、积累运用,发展个性
  阅读的目的还在于积累运用且有所创新突破。在阅读时或阅读后,要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如积累作品中有关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方面有价值的议论、观点及一些人物的说法,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有时还可以作为自己作文的题材由此及彼发表感想;积累一些精妙的构思,诸如象征拟人的手法,精巧独特的布局,平中见奇的开头或结尾,都可作为自己作文的样本;积累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特殊句型、抒情色彩浓厚的句子,并能在自己的文章中加以运用,自己的文章一定会增光添彩。
  当然,一味地照搬照抄没有创新突破,阅读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只有在阅读中创新,展示自己的个性,才能真正提高阅读品位。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经常让学生仿照文中的美句佳段进行续写,或者在阅读文章后补写内容或续写情节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时我甚至让学生不要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而用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找出文中写法或内容上不很合理的地方进行质疑辩论,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行相应的改写。如果我们在每次阅读中都能做到这一点:学会在阅读中学说话、学写话,说别人未说过的话,写别人未写过的话。那么,日积月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就提升了自己的阅读品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