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摭谈

作者:啊焦  时间:2008/2/23 5:48:5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44
近年来,小小说常被作为高考阅读鉴赏的内容来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其情节生动、语言个性化等特点,往往给考生轻松愉悦之感。考下来后对其内容也是津津乐道,但从得分情况来看并不理想。原因有以下几点: 
  1、缺乏鉴赏的意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因此,往往离不开故事。很多考生平时的确看过不少小说,但是他们的得分往往还没有那些平时很少阅读小说的同学高。其原因是他们在阅读中只停留在小说的表面,没有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缺乏鉴赏的意识,乃至在做阅读题时,找不准审美的角度、揣摩不透作者的写作意图。 
  2、读不到位,词不达意。没有读懂题目就开始答题,这可能是大部分考生的通病。因为考生认为时间紧,将文章浏览一遍后,就开始答题,因对小说内容不熟悉,在答题时往往多次回头,要么就是凭主观印象进行解答,这样不仅费时答题也不够准确。 
  3、不能准确把握文中重要信息。 
  4、缺乏概括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5、没有系统的解题方法。 
  以上是考生在小说阅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在考试中做到快速、准确的答题,考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考点、基本技巧和语言知识。 
  小说阅读的考查点有: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分析小说的结构和思路;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小说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基本技巧和语言知:区分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和表现手法(铺垫、烘托、对比、象征);明确修辞的作用:比喻、拟人、夸张(生动形象);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增强语势、突出强调);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考生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二、要有清晰的解题思路。 
  我们在鉴赏小说时先要有清晰的解题思路,首先认真阅读小说,阅读时必须弄清楚小说的人物、情节,并在关键段、句处画上相应的记号。其次是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在重点段和重点句旁做好必要的批注,以便答题时一目了然。第三步认真阅读题目即审题,审题就是弄清楚命题者到底要你回答什么问题,这一点一定要准确把握。但往往被考生忽视。 
  三、掌握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要做好小说阅读鉴赏题,除了具备快速的阅读能力外,还必须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下面就以人物鉴赏为例谈谈小说鉴赏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第一,从文章中找出对主人公有关的介绍和评价的句子,来把握人物。 
  例如: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阅读试题《雁阵》其中一问,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狗娃是个报复心极重的人,在监狱中被关五年,仍然不思悔改,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找驼爷报复。 
  B.刀“急不可耐蠢蠢欲动”,“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这些描写,渲染了狗娃急于报复的心理。 
  C.面对“排成人字形”的雁阵,驼爷和狗娃蓦地都“呆了”,这一描写暗示两人间的冲突得到了解决。 
  D.驼爷及时提醒狗娃莫忘爹娘,终于使狗娃幡然醒悟,认识到生命价值,且决心要混出个人样来。 
  E.这篇小说反映了护林工作的艰巨,说明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还必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在做这类题时,可以直接将每一个选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并标上记号(例如:17A、17B、17C等),再进行判断。经分析这一题B、C两项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A、D、E三项考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A项的错误在于“狗娃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找驼爷报复”的说法与原文“你总算出来了,且在城里找了份工作,这比啥都好”的表述矛盾。B项正确,刀“急不可耐蠢蠢欲动”,“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这些描写的确烘托了狗娃当时报仇心切以及对驼爷的恨之如骨。C项正确,“他呆了。他也呆了”这一描写暗示了两人间矛盾冲突已有转机,于是后面狗娃“手中的刀陡地落到了地上。”这说明冲突得到化解。D项的错误很明显,狗娃面对“排成人字形”的雁阵时顿悟,而驼爷的提醒是在狗娃醒悟之后。E项对文章主题思想理解有误。本文主要是为表现“人性”这一主题思想,并非“说明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还必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答案应为BC。 
  第二,从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小说《弟弟的来信》后面有这样一问:小说开头弟弟说清泉乡“那不是人待的地方”,被爹一顿好骂,又被爹用棒子撵回去;后来爹去了一趟清泉小学,却哭着回来,“那不是人待的地方”,并要弟弟回家种反季节莱。这前后矛盾的言行说明爹爹是个什么样的人?拿到此题先找出描写父亲言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句子。 
  弟弟高高兴兴的去小学报到,回来后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爹听完哼一声,说:放狗屁!后来弟弟来信了,回信时爹说,“勿挂念。”弟弟寄回一张奖状。爹看了又看,说:“贴上,哪儿显眼贴哪儿!”再后来来信,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我高声读信,爹在一旁就直点头。我把信读完了,爹还在点头:“不孬,咱于老三的儿子,不孬……”去看了弟弟以后,爹一直闷着气转悠。问问,爹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从父亲前面简练的话语看得出他对儿子要求严格,后面的言谈中,可见儿子在异乡吃苦真的让父亲心疼了。归纳起来就是,父亲对儿子是严爱相济。 
  高考参考答案:要求儿子极严,又十分疼爱儿子。 
  第三,从人物活动的环境来理解人物。 
  例如《弟弟的来信》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爹说他瞎子似的在山里转,好容易逮着一个人,上前说,兄弟,问个路。那人一回头:“啊呀——是爹!”这一细节充分说明弟弟工作的环境艰苦(山大人稀、穷乡僻壤),再次证明弟弟的话“那不是人待的地方!”,这为后面写弟弟坚持在那里工作下去,突出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起到了很好的反衬作用。 
  四,不可忽视的信息——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那种形式,总要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小说的题目也是一样,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必须仔细分析小说题目的含义。一般情况下,它会直接或间接地给我们答题以相应的启示。例如小说《弟弟的来信》,就是以弟弟来信为线索,信的不同内容反映出弟弟思想上的变化,最后的来信(决定就在那里工作下去)说明他已爱上了他的学生,从而表现出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有时侯还直接成为考查内容。例如,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阅读题《雁阵》中有这样一问:“雁阵”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出现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五,“化入”和“化出” 
  何谓“化入”即在阅读小说时能调动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走到作品中去,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味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让灵魂受到“拷打”或“净化”、享有审美的快感。例如《弟弟的来信》中的一段话: 
  年还没过完,爹终是耐不住了,闯关东似的周身挂满物品找小儿子去了。过春节的时候,弟弟没有回来。爹提了红灯笼在村头站了半宿,弟弟还是没有回来。爹是哭着回来的。爹泪汪汪地望着我:“你知道吗?你弟不回来,是舍不得那几十块车票钱,你知道吗?”爹说他瞎子似的在山里转,好容易逮着一个人,上前说:兄弟,问个路。那人一回头:“啊呀——是爹!”这以后,爹一直闷着气转悠。问问,爹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爹让我去信把弟弟叫回来:不用教书了,跟爹种反季节蔬菜,挣钱!  
  只要用心阅读以上文段,我们都会感受到那深沉无言的父爱的厚重,同时也被弟弟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所感动。 
  化出就是我们在鉴赏小说时,要用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对作品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