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教学案例:“教”无止境

作者:张宏  时间:2008/2/26 9:39:5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57
  12月初,潍坊教研室组织了高三语文研讨会,会议期间,听取了教研员做的报告,报告中,教研员极力称赞他在教学调研中随机听取的一位老师的课,并向我们展示了这位老师的课件。仔细琢磨一下,这位老师真是教学上肯用心思的人!这给我敲响了警钟,以前觉得自己教学有一定的经验,工作也算认真,备课还算细致,但相比之下,才发现自己在备课上还不够用心,真是教无定法、备课无止境!
  这位老师讲的是诗歌,诗歌对学生来说,是难点也是高考的重点,对于难点的突破,老师们都不断总结方法和规律。这位老师讲解的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规律其实也并不新鲜,但是非常用心,他的课件设计非常巧妙。平时我们在复习诗歌时,总是先印发材料进行理论指导,然后跟踪练习进行训练。我们一般先做这样的指导:
  从以下角度把握诗歌内容情感:
  1、看题目把握情感
  题目往往是诗文的灵魂和主旨所在,其中隐含了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诗人的情感等,抓住题目常常能对答题起到暗示作用。
  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结合全诗分析,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2、联系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① 
  陆游 
  采药归去,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被诬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时。②遮回:掩饰
  有人认为“作”是本词的词眼,通过他可以看出作者的内心。请简述理由。
  3、结合注释和序,理解作品内容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那是在暗示创作背景,提示思想内容;有的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和意境;有的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忽视。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望秦川 ①  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阕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②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 ①这是诗人晚年官场失意,离别长安,回家途中写的诗。②五陵:指长安城郊西汉五个皇帝的坟墓。
  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所描写景物的特点不尽相同,诗人在诗中是想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试作简述。4分
  4、 抓住意象、景物特征、典故等把握思想感情……
  我们讲解的规律学生总是印象不深,考试时甚至忘记了老师精心讲解的做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而那位老师却抛弃传统的思路,做了巧妙的安排:
  课题:能起大作用的诗歌小细节
  展示2007年安徽卷诗歌题,但去掉题目,学生思考问题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答案感觉非常困难,老师此时展示词的题目《醉落魄•咏鹰》,学生恍然大悟。 
  老师提示:
  理解诗歌你要注意的第一个细节问题:关注诗歌的题目!由此学生牢牢记住了诗词的题目这一细节是不容忽视的。
  然后跟踪练习:还是先隐去题目
  柳色参差掩画楼,
  晓莺啼送满庭愁。
  年年花落无人见,
  空逐春泉出御沟。
  问题:请鉴赏这首诗歌所表达的内涵。
  学生思考后出示诗的题目《宫怨》,经过这样两次练习,学生永远不会忘记赏析诗歌先看题目了。
  出示2007年全国卷II,隐去作者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题:从内容上看,这是首什么类型的诗歌?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学生思考后,然后补上作者王维,再思考,问题迎刃而解。
  跟踪练习,还是先隐去作者: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问题:该诗歌描绘了什么图景?表达怎样的感情。
  学生思考后补上作者杜甫,很快学生做出正确的理解。
  老师提示:
  理解诗歌你要注意的第二个细节问题:关注诗歌的作者!
  由此学生牢牢记住了诗词的作者这一细节是必须要思考的。
  出示2005年天津卷诗歌,隐去小注:
  湖州歌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学生思考后补上小注: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学生很快做出答案,牢记小注在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老师提示:
  理解诗歌你要注意的第三个细节问题:关注诗歌的注解部分!
  两相比较,不难发现:老师备课时用尽心思,学生收获必然大,印象自然深,这位老师把诗歌鉴赏中不可忽视的小细节——题目、作者、小注先隐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没有这些细节,诗歌鉴赏便没有方向,这比我们先进行理论指导然后做题,效果好得多,真是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备课无止境!当我们满足于自己授课知识已经很熟练的时候,是否应该备一备怎样教,学生才能收获大、知识巩固落实更牢固呢?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