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师的“对话”

作者:王 威  时间:2008/3/8 10:56:0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3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但不少“对话”只流于形式上师生之间的谈话,并不能激起师生思维和感情的火花,难于达到师生心灵的沟通与碰撞。其原因何在?在于教师囿于教参,缺少独特的个性和创见,缺少自身的生命体验。在这方面,下面几位教育大师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西南联大时期,刘文典为学生讲《红楼梦》,先是在教室里讲,结果来的学生太多,只得到学校礼堂里去讲,可学校礼堂仍然盛不下,最后只得搬到学校操场上去讲。他的开场白是:“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框!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讲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讲过。”决不重复他人,对人云亦云深恶痛绝,这种“独特创见性”正是刘文典课堂教学的魄力所在。刘文典将人云亦云的话比作“烂杏”,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思考比作“仙桃”,虽未免夸张,但确有道理。人云亦云的话虽文字尚在,但斯人已去,犹如存放在实验室里的植物标本,已消散了往日情感的馨香和动人心弦的风韵。源于自己体验和思考的话,即使并不美丽,但却浸润着自己的生命,跳动着生命的绿色,摇曳生姿。
  还有陈寅恪先生。据《清华与北大》记述,陈寅恪上课从来都是平铺直叙,但学生并不感觉枯燥,反觉得“字字精金美玉”,很多学生跨校去听他的课。因为他每一堂课讲的都是自己的“心得和卓见”,“所以同一门课可以听上好几次,因为内容并不相同。” 
  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徐志摩。卞之琳回忆说,徐志摩讲雪莱的诗时,眼睛朝着窗外,或是对着天花板,实在是自己在作诗,天马行空,天花乱坠,大概就是化这一片空气里了。如果只凭道听途说,我们只可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某某说雪莱怎么样,是不可能像徐志摩那样,“教师”与“文本”在体验、情感、思想上息息相通,教师、学生、文本在课堂上“化”为一体。文本死了,作者也是死了,活着的是教师和学生,能激活文本,给文本以新生的也是教师和学生,是活着的人!
  于漪在第一年上课时,备课就不看任何教参,全凭自己阅读文本,课堂上的讲述全部源于自己对文本的思考和体验。一般教师的失误在于将自己变成了教参的“传声筒”,讲出来的东西是“死”的,只具形体而缺少精神和灵魂。
  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不应是形式上的“泛泛谈话”,而应是师生间“用生命融汇生命,用真情召唤真情,用智慧启迪智慧”。“对话”应是生命间本真的交流、碰撞与提升,离开了这一点,“对话”只能是“伪对话”。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