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义”题解

作者:不详  时间:2008/3/21 17:21:5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917
  考生要关注:1、规范答题:概念的表述要严谨,属概念要准确,本质特征要齐全。 
  (一)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1.什么是“道德黄金律”?(2分)
  答:是指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考生要关注:2、概括要点答题:关注标点符号,筛选有用信息,合并同类项。 
  (二)
  在近十余年里,从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作品开始,到西方当下的艺术形态,一百余年来,西方世界流行的所有艺术形式以及引发它们或它们引发的艺术思潮,几乎都在中国艺术舞台上粉墨登场——印象派、野兽派、抽象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行为艺术、拼合艺术、光效应绘画……它们或先或后,或以原作展,或以印刷品,蜂拥而至。而在这一进程中,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平行关系或对立关系被有意无意地隐盖了,消弥了,甚至颠倒了;它们的虚实、优劣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抹煞了,甚至调和了。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2、最后一句中的“这种状况”指的是什么?
  答:指对西方艺术流派间的关系及西方艺术的特点的错误行为或错误认识。 
  考生要关注:3、答题要有语境意识:根据上下文来解释句子的含义。 
  (三)《支那•瓷器•中华》
  我国的外文译名,是统一用的China,英国、美国人读作“查艾那”,法国、西班牙等拉丁语系的国家读作“希纳”。译成中文,就是“中国”,而不是“支那”。只有日本人从前称我国为“支那”,但这也不是China的译音。“支那”这个名称,起源于印度。印度古代人称中国为“脂尼”,这是见于唐以前的佛经译本中的。印度古代的“脂尼”Chini,向东流传到日本,成为“支那”,向西从阿拉伯传到西欧,成为“希纳”。英国人又用他们的缀音读法,把中间的i读成长音,就成为“查艾那”。我们只能说China是“支那”的音译,不能说“支那”是China的意译。现在,印度还有人称中国为“脂尼”,日本也还有人称我国为“支那”,但在公文书上,已经都不用这个旧名了。只有对日本人来说,“支那”可以说是China的译音,但对欧美人来说,他们没有“支那”的概念,故不能说欧美人称中国为“支那”。
  3.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是否矛盾?(4分)
  答:不矛盾。前面说不是China的译音,是从翻译角度严格辨析的,因为“支那”译自“脂尼”Chini;;后面又认为可以说是China的译音,是从日本人自身认识说的,因为“支那”与中国(中华)的外文译名China 音近义同。
  考生要关注:4、规范答题:分点分条阐述,与原文句式相呼应。 
  例如上题:
  答:不矛盾。前面说不是China的译音,是从翻译角度严格辨析的,因为“支那”译自“脂尼”Chini;;后面又认为可以说是China的译音,是从日本人自身认识说的,因为“支那”与中国(中华)的外文译名China 音近义同。
  (四)
  自从掌握了对生物基因进行手术的技能,人类就学会了被一些人斥之为“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这些“作品”已经不只是密封在实验室的试管内,它们早已散播在几千万公顷的土地上,那就是基因工作农业作物。的确,我们现在所有的传统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它们与原先的生物种类都已有很大的不同,基因都有所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因改造并非是什么新鲜东西。人类的远祖从几千年前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开始,就不断地对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但这并不能说明基因工程农业生物与传统农业物没有本质区别。传统农业生物通过染色体重组发生的基因交换基本上是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而基因工程作物或动物则是“移植”了人工设计和装配的与某些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使它们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新性状。基因工程生物还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移植”的基因可以来自任何生物,完全打破物种原有屏障“职制性”“移植”,这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是极少可能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在自然状态下,西红柿绝对不会有鱼类的基因,玉米也绝对不会有萤火虫的基因。因此从生物安全性这一角度分析,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是不能划等号的,而过去对基因工程食物所得出的“实质等同性”评价原则是不全面的。
  4、“任意篡改上帝作品”在文中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答:指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内,用科技手段改变了物种的性质和状态,他们在物种上移植了人工设计和装配某些与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而使生物在短期内获得预期新性状。 由于“移植”的基因可以来自任何生物,完全打破物种原有屏障“职制性”“移植”,因此说是在“任意篡改”。
  考生要关注:5、注意提问变体,牢记看分答题,举一反三,增强备考效益。 
  例如文段(一)
  提问变体:5、根据文意,谈谈你对“道德黄金律”的理解?(3分)
  答:“道德黄金律”是指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道德黄金律”往往充满伦理智慧,“待人如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即是如此。      
  例如文段(二)
  提问变体:6、你是怎么理解“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
  答:“任意篡改上帝作品”指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内,任意用科技手段改变了物种的性质和状态,他们在物种上移植了人工设计和装配某些与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而使生物在短期内获得预期新性状。 由于“移植”的基因可以来自任何生物,完全打破物种原有屏障“职制性”“移植”,因此这种“任意篡改”受到了有关人士的贬斥,从中体现了他们对生物安全性的担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