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目瞭” 和“心敏”——浅谈古典诗歌的教学
作者:不详 时间:2008/3/23 5:30:3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577
一、积累变素养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里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意思是:只有弹过千百个曲调的人才能懂得音乐,看过千百口宝剑的人才能懂得武器;所以全面评价作品的方法,就是必须广泛地观察。《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地提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一)诵读——积累的第一步。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话,都形象地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语言这个知识,靠老师讲和分析是学不好的。
读,首先要带有强烈的感情倾注。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歌,都如一首歌,都有自己的意义层次,感情脉络,“披文入情”,恰如其分地把握诗歌的脉络,选择恰当的语调,语速,用轻重缓急的声音来阐释一首诗歌。
读,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或学生齐读和个性化朗读,可以赛读,可以举办诗歌专题朗诵会等等。形式多样,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特别是举办专题朗诵会的形式,可以放在学习了一定量的诗词后进行。全面激发学生热爱诗歌、朗诵诗歌的兴趣。或分小组,或分班进行比赛。可自选主题,如朗诵某一风格下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专门朗诵某一位诗人的诗歌,或按主题朗读……这同时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整合”目标。
积累了一定量的诗歌,打下了一个感性基础。随着鉴赏诗歌的水平提高和生活阅历的丰富,对那些“囫囵吞枣”式积累的诗歌进行反刍,就可以较好的达到鉴赏的目的。
(二)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譬如说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其他的诗人如王维﹑杜牧﹑李商隐﹑苏轼﹑辛弃疾﹑陆游等,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做研究性的总结概括。这里笔者有一个简单的归纳:如《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浪漫主义的源头……
在这里,既要做到熟悉大家和名家,比如唐代的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但也不可轻慢一些“小”诗人,他们同样也是高考考查的范围,比如,2007年18套高考语文试题中,从所选作品的作者来看,固然有王维、白居易、刘禹锡、韦庄、王安石、苏轼、辛弃疾7人共11首诗歌,还选了(明)高启、(清)陈维崧、(宋)谢枋得、林景熙、(宋)刘一止、吴融、李约、高蟾、(宋)周弼、(唐)徐兰、(金)吴激等相对于高中生来说比较陌生的诗人。另外,既要做到熟知名家诗歌的代表作和主要风格,还要了解他的另类作品和另类风格。比如07年高考,全国卷I选的是《忘江南• 超然台作》,这首词写的是由眼前烟雨迷蒙的春景而生思乡之情,毫无一贯的豪迈、旷达。上海卷的《阮郎归•初夏》写少女单纯、天真、欢快的闺中生活,清新自然,并非一般我们熟知的相思之苦;再比如王安石,我们熟知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其次才是一名诗人,他的诗词多表现关心国家命运,如《桂枝香•金陵怀古》,但湖南卷选取的是他的诗《示长安君》,四川卷选取的是他的《葛溪驿》前者表现的是手足不忍别离之情,后者抒发的是游子漂泊在外的离乡之苦,都属于抒发个人情怀,大人物也有儿女私情之悲,这有些出考生意料。所以,我们在积累的时候,要尽可能全面点,在做题的时候,避免有“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
(三)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和方法
《文心雕龙》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意思是说:“因此,要查考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先从六个方面去观察:第一是看作品采用什么体裁,第二是看作品的遣词造句,第三是看作品对前人的继承与自己的创新,第四是看作品中表现的不同手法,第五是看作品用典的意义,第六是看作品的音节。这种观察的方法如能实行,那么,作品的好坏就可以看出来了。”
1、明确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所依托的客观物象。它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单位。鉴赏诗歌,要用一颗明亮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要明白,诗歌里描摹的物态和所叙之事都是用来表情达意的,都是为表达诗歌的主旨服务的。另外,注意诗歌里的景和情的关系。牢记“一切景语皆情语”。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尤其重要。因为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意象的蕴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别离愁、“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双鲤”“鸿雁”代书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等等。2002年全国高考卷考查了“折柳”这一文化常识、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这一文化常识,因此了解流派、风格、意象等文化常识很有必要。
以意象为突破口,我们可以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里塑造了许多形象,有人,有物,有景等等,可以作一些积累。比如,且不说初中课本里为我们熟知的代父从军、英勇无比的女英雄花木兰,单说说《卫风•氓》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哀而不怨、刚强、果决的弃妇形象,《孔雀东南飞》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和对爱情衷贞不渝的劳动妇女形象,王昌龄的《闺怨》塑造的闺中少妇思夫的哀怨的形象……许许多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立在我们面前。
2、体会诗词借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增强表现力。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奇丽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琵琶行》里的生动的比喻,《山居秋暝》中画面的勾勒,《声声慢》的精巧的叠字,《雨霖铃》中的虚实相济等等。
二、训练成能力
(一)平常的教学准则高一点
首先,要明确古诗文教学的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文鉴赏作了明确的要求。必修课程的评价,在阅读与鉴赏层面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对作品能整体把握,对艺术形象和文本价值有独到的理解,能做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能对不同文体的作品进行阅读鉴赏,能借助有关资料评价作品。
选修课方面,对诗歌和散文部分的评价指标为:1、展开想象和联想。2、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共鸣。3、发现作品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4、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5、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
其次,在高一进行古代诗歌单元教学之前就了解一下高考的考试目标:1、鉴赏文学作品(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
课程标准是悬挂于课堂教学上方的一柄达摩斯利剑,我们的教学列车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行驶;而考试目标是是评价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标尺,有了这个准绳,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走向有效性。因此,任何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当他开始高中第一个古代诗歌单元的教学时,他就应该去熟悉这条轨道和这把标尺。做到了心挂“两个准绳”,古诗鉴赏的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比如,学习必修(一)的诗歌单元中的《短歌行》一诗。听过几次关于本诗的公开课,感觉执教者的教学目标意识不太浓。作为高中第一学期第一次学习古诗,目标可立足于将学生引入古诗鉴赏的门,可以把诗的思想内容作为突破口。很明显,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是曹操的代表作,艺术水平也比较高。例如,可以这样切入:怎样理解诗中的“忧”?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雅好诗章,好作乐府歌辞,今存诗22首,全是乐府诗。曹操的乐府诗多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他的《短歌行》,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以及统一天下的壮志。建安时代诗歌特色:“志深比长”“梗概多气”。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赤壁对战的决战前夕。当时,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欢宴诸将。酒至兴处,他横槊(shuò,长矛)赋诗,吟唱了这首《短歌行》。《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当时赋诗情景的描写。
通过解读文本,我们不难理解此诗通过用典、比喻、引用等手法表现渴求贤才、统一天下的意愿。
为了更好的理解政治家的“忧”,我们可以进行拓展:联系刘邦的《大风歌》。提供一些背景材料,让学生去体味刘邦在夺取天下后的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体会胜利者之“忧”。
回顾学生初中学过的李清照词《武陵春》,体会一个老泪纵横的孀妇哭诉的泣不成声的哀婉欲绝的悲歌。
有了较高的准则,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高屋建瓴,才能形成合作探究的氛围,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才能慢慢培养起来。
(二)专题阅读鉴赏意识强一点
《新课标》提出了“整合”的目标,鼓励“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教学资料进行一些整合。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被固亭怀古》同为怀古咏史的诗词,我们可以放在一起对照来学习。可以从诗歌的主旨、艺术手法等方面来进行比较;或者可以将同一个作者的不同时代的词放在一起学习,比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或者突出艺术表现手法,例如,有的老师在教授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被固亭怀古》一诗时,采取以探讨诗歌的用典手法为突破口。运用典故是诗歌常见的一种手法,比如李商隐的《锦瑟》里也大量的运用了,可以藉此掌握这个知识点。
在教授选修课《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时,更需要这种整合的意识。比如,可以对相同类别诗歌进行整合。如同为送别诗、怀古诗、咏物诗等等,都可以进行整合教学,总结同类诗歌的共性特点。还可以按照诗歌体裁、诗歌鉴赏方法或者流派和作者进行整合教学。此外,诗歌的语言的精炼性都可以作为一个专门的板块来进行探究欣赏。整合教学,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三)“补白”能力训练多一点
诗歌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它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来叙事言情,诗歌语言之间具有跳跃性,因此,在艺术空间上留下了许多空白,它有待于我们读者的补充。空白是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在这一点上,与中国的绘画艺术是相通的。中国唐代的大诗人王维的诗更是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先秦哲学家荀子在他的美学论文《乐论》里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取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有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取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辨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由此看来,中国古典诗歌和中国绘画一样,是一种“虚”和“实”统一的艺术。把握这一点,对我们鉴赏诗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俗语云:诗如酒,文如饭。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诗歌的文体特点。诗歌文本与读者的距离和读者的多样性,给诗歌主旨带来了多样性的理解。《新课标》也提倡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鼓励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而近些年的高考考题也鼓励对古典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比如王之涣的《凉州词》其中的“羌迪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两句诗,有两种理解:一是表达了征人思乡之情,一是春风未吹到玉门关,杨柳未吐生机。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意即文学创作是作家的内心有所活动,然后才表现在作品之中;文学批评却是先看作品的文辞,然后再深入到作家的内心。……所以读者内心对作品中道理的理解,就像眼睛能看清事物的外形一样:眼睛清楚的话,就没有什么形态不能辨别;内心聪慧的话,就没有什么道理不能明白。
在诗歌鉴赏中,要做到“目瞭” 和“心敏”,那么必须有做足积累和训练的功夫,积累多了,训练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解题能力,最终达到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