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科学两相宜
作者:曹保顺 时间:2008/3/16 6:49:4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73
诗歌之中蕴含生物知识。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这首题画诗为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此诗抓住冬去春来给生物带来的变化,表现出早春时节盎然的生机、动人的情趣,其中还包含着启人深思的哲理。诗人这样写,是完全有科学根据的。在动物世界里,鸭靠身上长满的浓厚丰密而又润滑多油的羽毛以及皮下积蓄的一层厚厚实实的脂肪耐寒抗冷,其耐寒能力特别强。故一旦春回大地,河水解冻,好动喜水的鸭子便连忙跳入春江中游泳觅食,因此,水温哪怕是稍稍的回升,鸭子总比别的动物“先知道”。诗人将这一种生物科学知识融进鸭子恣意戏水的情景之中,显得极其自然妥帖。
诗歌之中蕴含医学知识。唐人卢纶写的《塞下曲(其一)》是大家所熟知的: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里讲的“中石没镞”与诗中写的“没在石棱中”是同一个意思,并且含有夸张的成分,但同样经得起科学的检验,现代医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在正常情况下,整个机体能力远未充分发挥,只使用了约五分之一,这叫人的第一预备能力。而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如参加体育运动比赛,人的机体总能力便使用至百分之七十,这是人的第二预备能力。至于使用到百分之百,那就在生命受到威胁时才能做到。李广射箭,正是在猛虎随时有可能将自己“吃掉”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他这时动用了体内全部潜在的力量,即第三预备能力,居然创造了平时做不到的人间奇迹:金属箭头射进跟它硬度差不了多少的顽石之棱。
诗歌之中蕴含农学知识。如宋朝诗人范成大的《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二)诗: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芳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这首诗是诗人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描写春光遍地涌来的气势,很是生动。最后一句可说是传神之笔。请看,连隔邻的竹鞭(竹根横行伸展,所以叫竹鞭)也不肯受围墙的限制,竟然穿墙破土,钻进我的院子来,春神的威力这还不厉害吗?但它同样符合农学知识。一位科学家对这句诗曾击节赞赏说:它说明诗人对农业技术在行,懂得“隔墙诱竹”的知识。所以老农讲:竹子最适宜于肥沃的土壤。邻居栽竹,如有人想“分享”,便可在墙根多施肥料,将鞭笋诱过墙来。
诗歌之中蕴含气象知识。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一句。这位擅长“思飘云物外”的诗人,居然早在宋代就晓得月中宫殿比大地寒冷,这真是了不起的事。现代科学表明,当平原上是四十度酷暑时,珠穆朗玛峰的气温却低至摄氏零下几十度。在长空中遨游的人造卫星,其背阳面的气温低到摄氏零下几十度,果然是“高处不胜寒”!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