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古典诗歌创作中的“诗眼”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18 8:04:0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21
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人们熟知的两句诗,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使全诗情趣盎然,境界全出。
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主要写友情,但是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字,以水之深喻情之深,既形象又浪漫,既夸张又恰当地流露了对汪伦情谊的赞美。所以“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又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楼的特征,也是这首诗着力刻画的核心内容,为全诗的着眼点即诗眼。“危”本来就是高,“百尺”是描绘高,“手可摘星辰”是强调高,“恐惊天上人”是夸张高。在这首短诗中,无一不是在写“高”。通过多侧面的描摹刻画,反复渲染,山寺危楼那高耸的形象就深深留在读者的脑海中了。
再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好”为诗眼。
另外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的诗眼是“愁”。柳宗元的《江雪》的诗眼是“孤”。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诗眼是“独”。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的诗眼是“客愁新”。
局部的诗眼。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满”和“压”就是诗眼。满枝蓬蓬勃勃的花遮住了小路,这就是“满”。而“压”又是“满”的原因,正由于千朵万朵的花相互挤压,绽满花朵的树枝才延伸到了花间小路上。可以想像,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鲜花满路,繁英压枝,香透天际。蝴蝶醉了,在尽情地欢舞,留恋忘返;黄莺醉了,在婉转地歌唱,歌声悦耳动听。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融融春意,勃勃生机,感受到了诗人无限的舒适和快慰。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
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关”和“出”就是诗眼。细细品味一“关”一“出”,就感受到春天到来时杏花盛开的浓烈的生命活力。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其他词类,也不可轻易放过。如形容词,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精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即使是似乎无足轻重的虚词,用好了,也可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活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因“绿”字给了读者的色彩感和想像的空间。
诗眼往往运用了拟人、夸张、通感等手法。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破”“弄”二字,将云月拟人化,使云月花影之意象流动传神,境界全出,可见词人炼字炼意的精湛的技艺。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上句写所闻 ,下句写所见。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 。“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由此该题答案可概括如下: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