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高中语文新课改下的困惑与误区
作者:临澧一中 汪琼 时间:2008/3/27 16:52:3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395
一、新课改带来的困惑
⑴ 如何选上选修教材的内容。选修教材种类较多,我们到底该选上哪些,哪些要做重点讲解,哪些可略知皮毛,哪些干脆可以不上,留给学生自己去消化。有没有明确的要求,它在高考中会不会有所体现,以哪种方式体现,对我们来说还是一团迷雾。
⑵ 如何处理新教材中的一些老篇目的内容和注解与旧教材的出入。比如必修一《鸿门宴》这篇课文中的“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字,按课下注解,它应该翻译为“称王”,但课后所给的答案却是“使……称王”。再比如《再别康桥》中“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句,就与以往的内容不同。必修一还有多处这样的例子。
⑶ 如何使新教材与高考考试有机结合起来。目前,高考究竟怎么样考,我们心中还是个未知数,所以我们现在我们学的是新课文,接受的是新的知识体系和新的教育模式,而对学生进行检测的却是旧的知识、旧的考试模式。新的教材怎样才能与新的考试结合起来,我们教师心中一团漆黑。
二 新课改带来的误区
⑴ 教育观念上的误区。 不少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是要课堂搞得热闹,课后给学生布置的活动内容和自学内容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一堂课和课外学习任务盲目的交给学生。就拿课堂来说,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先设计好教学流程,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进入教师设计的圈套,最终的表现仍然是锁定学生的思维。在课外活动方面,教师不假思索地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什么读名篇、读名著,写心得、写体会,做这种练习,背那种资料……搞得学生“文不能文”、“武不能武”,不仅没有系统地掌握知识,反而将以往的知识和现在的知识“鱼目混珠”,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
⑵ 教学方法上的误区。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看,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围绕着教师的问题在不停地思考,但这种缺乏系统性和弹性的发问,极易将学生将学生引向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长期以往,学生学会的是迎合教师的意图,而缺失自我富有个性的解读。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三 走出困惑与误区的对策
⑴ 树立新课程理念,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认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⑵ 研究新课程内容,灵活使用和充分挖掘教材。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譬如《小狗包弟》,教师只需要给学生讲讲这篇文章的背景,让他们了解文革的历史,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就能答出来。所以这篇文章虽然是教读课文,但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为自读课文。
⑶ 教学方法上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应该说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革新,但“满堂问”决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但是提问不要太碎太杂,切忌“满堂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它可以提高兴趣,开阔视野(如网上阅读等),然而,用心、仔细地阅读却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所在。一篇课文,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是我们当前使用新教材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