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传统阅读教学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化解读

作者:山东济南济钢高级中学   王培坤  时间:2008/3/30 17:07:4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08
  传统的中国教育一向注重阅读教学,很难想象,没有了从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启蒙阅读,鲁迅等一批国学大师将何以诞生;没有了“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式的阅读传统,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将何以繁荣兴盛。但我们也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传统阅读也在日渐浮华功利的风气中被忽视。尤其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阅读教学——注重诵读、注重阅读本身而非方法技巧的阅读正在丧失其应有的地位。高中阅读教学存在明显的误区: 
  1、 对阅读教学重视不够。 
  很多老师拿高考升学压力大为借口,认为阅读教学费力不讨好,成效不显著,而繁重的升学压力不允许进行阅读教学。应该说,老师们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但我们试想,普天之下的语文老师不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吗,如果我们也都同样对阅读教学采取这种漠视的态度,往近里说,怎么可能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和语文功底?往远里说,那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又怎么可能熟悉以汉语言为载体的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怎能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和感情呢?  
  2、 阅读教学重方法技巧,而非阅读本身。 
  有些老师也重视阅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但又是一种急功近利性的重视,是一种应付升学的机械式阅读教学,过多强调阅读的方式、方法与技巧,而忽视了阅读的态度、心向与价值观念。这种为考试而进行的阅读,收获顶多在考卷上,甚至一无所获。而为阅读而阅读,收获将在于阅读本身。只有当阅读动力来自于阅读本身的兴趣,阅读行为才是有意义的,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学生才能从中提高领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教益。 
  3、 阅读教学以“讲”代“读”,老师分析过多,学生缺乏整体感知。 
  这也是急功近利的典型表现。老师对学生的主体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越俎代庖,一味想把知识教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感悟、思考。老师分析过多,学生就无暇感知,那么,教师的分析也就成了架空的分析,学生的情思无法投入,学习兴趣难以形成,思维无法参与,能力无法提高 
  那么,我们的高中语文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阅读教学呢? 
  1、发挥学生主体性,强化阅读的发散思维。 
  语文教改提了多年,各种各样的模式出了不少。但细细检讨,这样或那样的模式无不围绕一个“讲”字,真正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实在太少。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束缚中彻底摆脱出来,变以教师讲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为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学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如质疑导读——理解研读——感悟解读——创新多读,总之,要以一个“读”字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自主性。并注意改革教法,采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力、想像力和创造性。 
  2、重视诵读。 
  “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诵读教学是我们传统阅读教学中的精髓所在。有人认为,诵读教学是小学初中的玩意,高中大可不必。但我们也不难发现,现在的高中生的诵读能力到了令人痛心的境地,日常教学中少有学生能展现出优秀的诵读能力。没有对语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的把握,何以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学生又怎能自然、流畅、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没有相当的语感积淀和语言材料,肯定也写不出文从字顺的文章。看来,语言能力的培养,哪条也离不开诵读。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现在阅读教学中,真正把诵读当作教学目标加以实施,真正放开时间让学生去感知、去品味的还是有限。一堂课,应保证主要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诵读,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通过诵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诵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诵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诵读,最终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诵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 
  另外,为了达到较好的诵读效果,还要加强教师的范读,加强诵读的指导。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教育,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提倡生活化、个性化阅读。 
  阅读必须具有生活化的特质,不存在没有阅读的生活,也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阅读。我们常常看到有这样的一种现象:有的学生不爱阅读,或者是爱阅读却不爱学语文,而爱语文书却又不爱语文课。究其原因,当属阅读和生活脱离之故。在教学中采用怎样的手段和技巧可以使学生、阅读和生活产生有机的联系,特别是现今的学生生活如何才能和过去的作品的阅读发生有机联系,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要谈的是,从培养阅读习惯的角度而言,生活化阅读的表现是:阅读目的在于阅读本身,不是为考试而阅读。我们不否认升学压力的现实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所谓的应对高考的阅读技巧、阅读方法究竟带给学生多少有益的东西呢?我们更应该思考,我们是不是走上了一条舍本逐末的歧途呢?难道功利性阅读才是应对高考的终南捷径?我们应该坚信:踏踏实实地搞好阅读本身,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上策,才是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体现。 
  生活化阅读强调阅读不分课内课外,不避大俗大雅,只要思想内容健康,行文规范绝少错误,任何报刊书籍,都可以去读。也不必着眼于阅读方法本身去进行训练,学生读得多了,他为了更多的获得生活上的教益和思想上的提升,自然会选择适当的方法去阅读。 
  我们期望,朗朗的读书声能早日回到我们的高中课堂,学生们能在自觉主动的生活化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提升整体素质。高中语文呼唤传统阅读教学的回归。
  注:本文针对现在高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对策,对于开启高中语文教师的思路应该有一定的益处。尤其是面临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新政的要求,期望能有更多启发意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