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课方法初探
作者:葛洲坝高级中学 伍红春 时间:2008/3/25 10:04:4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251
一、确立阅读目标
要想提高阅读课效率,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这样在阅读课整个机制运行中,教师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不致于放任自流,使学生避免了阅读的盲目性和阅读时间的浪费;而学生也由于目标明确而有“章”可循,阅读时就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求知欲就会更加强烈些。
阅读课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而要将阅读纳入“有效教学”和“任务型学习”的轨道,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更加具体的目标,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和控制学生达到目标,而学生也能较有效地进行阅读学习。为了保障阅读课顺利实施,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 阐明阅读课的意义。
② 印发读书方法指导文章,在阅读方法上给以具体的指导。
③ 提出阅读要求(摘抄、写随感)。
④ 通过读后感、书评,检查阅读效率。
⑤ 每周利用一定的时间抽查学生当周所阅书的内容及感受,让学生当众发表见解。
除以上这些宏观指导外,还可让学生自荐书目,经过汇总,挑选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本学年阅读课的指导性书目。作品包括中国古典名著、外国文学作品(结合课本书目)、现当代文学作品。还有理想类、智力启发类、中学生热门读物等。经过推荐,学生的阅读就会有目标方向。
二、 抓好训练
在阅读机制运行中,学生虽然是主体,但是教师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仍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具体要抓好两个“训练”和五个“指导” :
1 、语感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方渐能驾驭语言文字。”“多读”己经是被世人接受并付诸实践的一条学习语文的重要而有效的经验。平时所说的“语感”就是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力。人们在进行阅读活动时,是一定要展开认真思考的。但实际上,人们在读一篇文章时不是读一个字想一个字,读一个词想一个词,也不是对文章中的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句子都平均使用力量在那里苦苦的推敲。通常的情况是,比较快地逐句读下去,甚至是“不假思索”地一路读下去,而有些词句、有些提法、有些描写会引起阅读者的注意,促使去发现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于是对文章的理解便逐渐深化。这就是凭借了“语感’’。语感不强,常常是阅读时苦于理解无从深入的原因;而语感较强,则往往是阅读时迅速发现关键所在、理解得以深化的前提。所以,对书面语言的敏锐感知力,实在是不容忽视的。
2 、思维训练
语感的本质,实质上是一种在瞬间把各种经验、表象以及各种情感因素动员起来的能力。而动员,则是阅读时呈现于眼前的那些词句所发出的。平时对各类作品倘若不是认真下功夫去诵读,去思考,去品味,要想在阅读时凭借读物对视觉器官的刺激从而唤起相应的经验和感受,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平时品味体会的功夫下得扎实,各类文章都读得比较多,自觉地训练语感,那么,阅读一篇陌生文章时的反应势必会灵敏得多。
语感,毕竟只是一种感受到的东西,不一定很准确,只有经过深入思考,诉诸理性分析之后得到的理解才是更可靠的。这种深入思考、理性分析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需要训练。使阅读理解更加准确、深入,必须具备“探究”能力。“探究”能力就是思维训练的结果。思维训练有两种形式:一是形象思维。“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体。二是逻辑思维.即人们在认识事物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同形象思维不同,它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述认识现实的结果。在阅读过程中,首先引以思维的是词语的特定含义、句子所表达的意义、段落含义的准确辨析;再是语言运用的佳妙,如句法严谨、繁简适度、语言流畅等等;再是正确分析和掌握作品中的材料,例如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景物、例子、数据、道理等等。把以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解决了,而且养成了习惯,那就具备了善于“探究”的能力。
阅读能力培养目标,就是要造就出千百万个“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人,只有养成“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的良好习惯,才能达到“过目成诵”这种境界。
三、搞好指导
1、方法指导
读书的目的在获得书中的意义、思想,读法的目的在获得书义之方法。阅读教学的意义系根据一定的目标、目的、寻求最经济的途径,助成读解文章的能力。语文老师的任务不是限于教学生去读解一篇篇范文,而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多种适合于目的的读书方法。在阅读课里,教师根据具体的阅读目标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速读等,还根据书的内容、目的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应用性阅读、消遣性阅读等等。
2、迁移指导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目的要有迁移能力。让学生明白阅读是有目的的,要将自己所读融入、运用到自己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从书中得来的知识,更有效地进行学习,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的社会,更迅速地促进自己成长。如指导学生模仿名作名篇中句、段、章写作;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学生逐渐提高阅读的深度,培养创造性思维。
3、选书指导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来“投其所好”,引导他们热爱和欣赏高雅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图书。介绍的读物应具有教育性、开拓性、鉴赏性、趣味性,教会他们寻找能开阔视野的书来读,如读名家名作、争鸣之作、精品选编本、美文集萃等。现在的文学作品,良荞混杂,教师要把好学生选择指导关。
4、交流指导
要使学生培养多方面的阅读兴趣,使其兴趣更持久、阅读效果更全面更好,就必须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主人,并让他们多感受到阅读的成果,仅靠读书笔记来提高阅读效益还不够,还应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中掌握知识的乐趣,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进行交流指导。交流形式有许多种,如新书推荐、朗诵会、书评、专题讨论会、笔记交流等,这些交流形式不仅可以激发一种互相暗示和互相激励的心理要求,使学生群体阅读从众倾向得以强化,还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表达能力。
5、差异指导
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教师的指导要有所不同,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同学,定的目标可高些;对学习水平较低的同学,则定的目标要相对低一点。对阅读面狭窄的同学要注意引导他们开阔视野,博览群书;对阅读面开阔的同学,则注意引导他们深入阅读,切实理解其中蕴含的积极、健康的情趣和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以真正获得阅读的真谛。
三、 加强检测考评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把“阅读”教学落到实处。阅读检测其实已经贯穿了阅读课的每一个环节,包括随堂检查阅读笔记、上课提问(课外知识)、讨论课等。这里所指的主要是写书评,读后感。由于学生在阅读时,仿佛在与作者面对面的谈话,学生的思维之河也随之而快速流动,新的观点,新的感觉不断闪现。这种对作品强烈的情感体验可以促使他们写出一大批读后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总的说来,阅读课作为“人文教育”的有效尝试,充分利用图书馆这一特殊的辅助工具,把语文学习的外延拓展为生活的外延,在墨韵书香的熏陶中,学生感悟着语言文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真切更丰富的人生一一这种清醒的文化意识,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语言判断能力。同时,通过写作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总之,阅读课,可以全面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也深深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不失为一种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模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