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重在过程
作者:安徽省宿松县实验中学 朱以鸿 时间:2008/5/30 6:45:1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61
反观我们的日常教学不常常如此吗?一节课中我们留了多少时间给学生潜心阅读了呢?很多时候是教学一篇课文时让学生粗略地“扫描”一下,便急匆匆地去提问、去分析、去归纳。最后便是梳理出几条所谓的“规律”,让学生记记。遇到公开课更是去追求表面的繁荣与新奇,音乐、画面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而学生却很少真正地走进文本。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努力地带领学生在课文中多走几个来回。而且我觉得阅读教学更要注重这样几个过程:
一、口诵心惟,加强语言的涵泳与习得
语文到底要教什么?我认为根本的是在教语言。一篇文章摆在面前,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它说了什么,以及是怎么说的,即所谓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而在语文教学中,言语形式是更为关键、更为本质、更为重要的东西。我们在上课时常常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本的内容。而且再复杂的文章也只须一句话便可概括出来。一部《西游记》我们可以概括为唐僧师徒四人历经磨难战胜妖魔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当然是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但这样概括出来的语句只会让我们感到索然无味。再如,唐诗大多数是写征戍、谪迁、恨别、伤时、思乡、怀国之作。就其内容而言,我们只须读几十首就可了解个大概。但为什么唐诗却成了诗歌的海洋,使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百读不厌呢?原因就在它拥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言语形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只有牢牢地抓住文章“怎么说”,即“言语形式”这个根本,才会上出“语文味”,而不至于上成政治课、历史课等其他课程。
而语言的涵泳和习得,首先就要让学生反复诵读文本,使文中的语言如出于自己之口。古人读书强调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口到”就是要做到朗读。如在教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欣赏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美丽的春景图,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以品味作品优美的语言。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重读“钻”,轻读“偷偷”,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小草悄然出现的情状,领悟到春草的活力。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使语言诉诸于形象,让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再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可以说语文课堂上没有琅琅的读书声是不正常的。
二、填补“空白”,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
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接受美学引起了一系列对文学看法的巨大变化。在它看来,作家完成的作品还只是一堆印刷符号,它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着不确定性。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作品之所以是意义的来源之一,是因为文本有一种潜在性,它是读者在阅读时实现意义的前提条件。这种潜在性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不确定性”与“空白”。
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空白,学会利用自己的经验、想象来填补空白。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他们敏锐的语感能透过语义的表层意义触摸到内在的意蕴,以获得丰厚的精神营养。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引导学生读父亲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让学生抓住动词,发挥想象,再现父亲的背影,体会父亲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艰难,进而体会到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此时,教师不必越俎代庖,解释得过多过细,以自己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体验。更不要用教参或专家所说的“标准答案”来禁锢学生的思维。
三、激疑启思,强化教学中的问题意识
有人指出,中国现行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去问题化的教育。提问成了老师的“专利”,回答问题是学生的“本分”。老师就课文内容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就像战场上的指挥员指着敌人的暗堡,大手一挥:“上!”于是群起而攻之,把一个个问题顺利解决了,暗堡也一个个夷为平地,于是大功告成。
这样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问题意识反而不断地弱化,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越加沉闷与压抑。所以我们总感觉到越到高年级,学生越学得呆板而缺少生气。尤其是在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的评价机制更多地着眼于学生是否能准确地回答教师向他们提出的一个个琐碎而死板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准确性又是以教师本人或教参上的理解为参照系统。因此在文章的感知理解上,学生都不愿意或不敢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出发,对文章作出创造性的解读,产生出创造性的意义,而是努力去追寻、猜测教师或教参上对文章的答案。而一旦猜对了这些所谓的“标准答案”,也就意味着感知的结束和胜利。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这样被矮化与扼杀了。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树立问题意识,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习惯,要努力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记得在学习《宋定伯捉鬼》时,有学生提出,鬼那么善良、诚实,把宋定伯当作是自己的朋友,而宋定伯却出卖了它,连鬼都不如,怎么能说他聪明、值得我们学习?又如在学《变色龙》时,有学生说,虽说奥楚蔑洛夫令人厌恶,但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人却能往上爬,春风得意,而很多踏实的人得不到重用,才能得不到发挥,这说明了什么?还有的人说孔乙己并不值得同情,如果他自强的话,又怎么会有如此的下场?有的学生又说,贫者不食嗟来之食是傻子,为什么不先吃,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况且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勾践能卧薪尝胆,都能成大事。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善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敏捷。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要多多引领学生徜徉在文字的世界里,用诗情去点燃他们情感的火花,用美的意境去陶冶他们的性灵。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过程教学,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爱阅读,使他们真正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去感受文字的无穷魅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