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阅读教学中中学生阅读的定位思考

作者:佚名  时间:2008/5/14 11:42:1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65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在阅读和阅读教学的目标认识方面存在一些偏颇,这直接影响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效率。从事语文教学十几年,我始终觉得,学生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显性目的”——“理解能力”(听和读)和“表达能力”(说和写);另一个是“隐性目的”——人文素养。这样说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应是我们语文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当前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单调性和封闭性。大家累年累月围绕教材乃至“教参”,阅读、讲解、分析、归纳,不愿越雷池一步;我们学习的似乎不是流丽的语言而是僵化的律条、呆板的符号,学生的语言能力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还往往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定位,以期进一步提高我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阅读是感性的
  目前阅读教学带有着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由于高考测试目标的限制,测试手段的控制,阅读教学似乎是很难伸展拳脚。《考试大纲》对阅读作出四种能力方面的要求:1、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2、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3、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4、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应试教育使我们的学生和教育者把阅读作品简化为几个人物名称与情况概况,在有意与无意中消解阅读作品的内涵。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阅读教学几乎成了“解题”教学,将完整的作品肢解成了“知识点”,然后以千奇百怪的“理论”解答、论证,学生阅读也变成了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阅读中,他们常常摒弃了最起码的感性体验,陷入了“比喻=形象”、“拟人=生动”似的“公式”化阅读状态中。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是一次与不在场的或者死去的当事人的心灵的对话。”(普鲁斯特语)这种对话的要求必须是真诚而适宜的。中学生阅读若以理性析读取代感性体验,会使作品开放的话语王国中作者与艺术品之间、社会生活与审美对象之间的“主体性差距”被硬性消除,在无形中忽视了两条文化规律。一是漠视创作者的心灵。作者创作意图本来就灵通含混(除非主题先行的作品),心灵智慧外化而成的语言有着鲜明的多义倾向和弹性限度,阅读者应该切实关注创作主体的心灵,必须投入其怀抱,品味咀嚼。二是漠视接受者的主体性。接受美学认为,作品解读应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审美活动,读者可以凭借个体审美经验参与作品诠释,进而完善创造精神国度的内外世界,而这个“吸收”——“解码”的心理流程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幅射呈裂变状态。客体世界缤纷多变,语言王国同样五色斑斓,心性时空更是瑰奇璀璨,三者交叉碰撞其终局之博大精深不言而喻。然而现行阅读方式只是对语言符号的硬性操作,是信息定型后在感知世界的反复再现。所以现在应该从这类“人为”语言解码模式的误导中摆脱出来,让阅读者真正地用心灵阅读,达到与作者心与心的沟通与共鸣。
  阅读是一种情绪的交流,当应试教育的倡导者们将阅读作品肢解成一堆失去生命力与美感的知识时,我们尤其要强调将阅读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作为完整的形象体系去进行感性化阅读,从而唤醒我们的美感去应和作家的生命体验。体验与阅读始终是互为呼应的,没有体验的阅读只能是肤浅的。阅读情境的共鸣是阅读者的体验与作者的身心全然的沟通。这样我们就能做到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脉搏的跳动与声气的活跃,使阅读成为智慧的活动,而不是获取一堆零散的阅读知识的简单劳动。
  阅读的感性化或者说是感性化的阅读,能促进我们对阅读作品的行文语感与精彩的直观性把握。伴随着情感运动的语感是作家们最富于独创性的表现,善于阅读的人应由此入手进入作品深层内核。一部作品的独创性是通过行文的语感与情彩体现出来的。语感犹如一首歌的调式,对调式的把握就是把握了一首歌的灵魂,对语感的把握就意味着把握了一部作品的独创性所在。一旦我们掌握了这样的阅读方式,我们阅读任何一部作品都会有所收益。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再去以理性化的分析来获得与作品相关的信息、思路、观点态度以及表达技巧等,应该说就是顺理成章了。
  二、阅读是自主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被放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个性化阅读首先是自由阅读。在语文个性化阅读中注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可通过导读、问题、对话、合作学习等策略对教材进行颠覆与重建,改进教师教法,增加反思和历练教学,最终在阅读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个体化。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阅读主体通过对阅读对象——纸介、电子等文本的接触,从而感受体悟或发现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完成一次带有一定指归性的阅读任务——或愉悦赏析或丰富积淀或夯实底蕴或谋求功利。“所有的书报不尽是对于学生有益处的。但只要学校教育有真实的功效,学生自会凭着明澈的识别力,排斥那些无益的书报。现在不从锻炼学生的识别力入手,只用专制的办法来个取缔,简便是简便了,然而要想想,这给予学生的损害多么重大!把学生的思想范围在狭小的圈子里,教他们像号子里的囚犯一样,听不见远处的风声唱着什么曲调,看不见四围的花木显着什么颜色。这样寂寞和焦躁是会逼得人发疯的。”(叶圣陶语)这里不会有强制学生掌握他不愿掌握的知识技能的权力的存在,阅读过程不会产生学生与成人化作品之间的那种大的心理距离,学生首先感到的是乐趣,这种乐趣是在自由的心灵状态中感到的,是学生以自己的心灵感到的。中学生都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它需要的是具体展开它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创造出一个独立的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中他们的心灵才感到自由,感到乐趣。作为这种形式之一的自由阅读,既可以开阔视野,拓宽心灵,更能够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觉。他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还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获得更快的成长,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大千世界的美。
  阅读贵在自主。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以发展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但在阅读教学中,自主阅读并不是自由阅读,它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并参与下,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倾向、阅读理解和个性体验的阅读教学方式。“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强调了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即组织者、促进者和对话者。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人们片面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多元解读,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一些隐忧和误区:对文本及其作者表现出极不尊重的态度,甚至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意识和逆反心理;对一些文学经典的阅读指导,脱离作者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只就文本本身进行所谓的个性化解读,使这些文学经典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大打折扣;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漫无边际的任意衍生,导致阅读训练价值的失落;课堂上缺乏真正意义的对话,语文教师丧失了主导作用;无视不同性质的文本,一味强调个性化解读,导致个性化阅读在文本范畴上的泛化。教师作为阅读结论、反馈的中介和评价者,所传达出的信号必须是真诚的,负责任的,激励的和向上的。假若一味死抠“参考答案”,恪守“标准结论”,而忽略或藐视个体自主阅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结果误人子弟是必然的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是“被动接受的容器”。把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教师的阅读主导结合起来,阅读的个性化体验才能真正卓有成效。
  三、阅读是开放的。
  阅读的作用是什么?是吸收,感悟,借鉴,是信息的摄取过程。中学生阅读应该是既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又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还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读这些文本中的人、事件、景物、事物,进而从中阅读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体验、学习、感悟、借鉴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开放式的阅读观念,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课本,使大家从阅读的小胡同里走出来,把阅读理念的触角伸向教学的四面八方,形成开放式的阅读新理念,新氛围,新环境。
  而当前的阅读讲授形式和阅读训练内容抑制了学生语言感受的灵动多变;训练形式的定型则遏制了学生思维实践的纵横捭阖,学生难于创造性地接受,更谈不上创造性地挥洒。所以,我们要步出阅读教学狭隘单一的误区,如重视动态语言能力的培养,丰富第二、第三课堂的内容,开阔学生的文化理想视野,在阅读教学中可组织比赛和评比,组织“阅读大王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览会”、“故事大王演讲赛”、“读书经验交流会”等一些活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将单薄的语言训练明确扩释为文化感知能力的陶冶。
  课堂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教学的桥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应该有开放的意识,准备一些和课文学习有关的材料进行补充。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实现教材和课外书籍的衔接,是让学生获得最佳阅读效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淡化功利意识,不能要求学生围绕提高作文水平、围绕考试来阅读,更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的阅读不但会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消失,还会使学生的知识面禁锢在狭小的天地中,得不到拓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乃至人文素养的提高。 “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毛姆语)阅读功利的淡化,学生的阅读有了自由,他们才会注意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才会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这正是语文阅读教学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等待。
  语文教学实行大阅读语文教学,能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不能让学生在狭窄的圈子里窒息自己,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要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形式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进而带动语文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语言是语言,它绝非枯燥的工具代码。它是人文代码,是存在的家园。文如其人、风格即人都绝对凸现它的人文精神,扩而大之,语言即是民族普遍精神的全息象征符号。我们的阅读指向理应导引学生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凭悟性去品味心解语言的最高境界。为了切实有效地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为了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让我们的学生在一个开放、自由的氛围下感性地阅读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