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教学中的诵读

作者:不详  时间:2008/4/20 10:53:4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9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而言,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理念和要求。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从学生的接受,发展的角度来界定阅读的作用,从理论层面上为中学生阅读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野。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途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学行为应该交流互动,共生共进,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做。文本有独立意义,具有能动性,必须从它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的加以解读。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既然如此,教学就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在这个过程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
  那么,什么是诵读?为什么要重视诵读?怎样加强诵读教学呢?
  诵读可以看作是一种边看,边读,边思的阅读方法,其特点是以词组或句子(不是字)为阅读单位,边读,边体验,边理解,重在记忆。它要求心,眼,口,耳“四到”。
  一、为什么要诵读
  1、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理解文本。俞平伯先生说:“古人做文章时,有情思而声音,而文字。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也只能遵循原来的轨道,追溯上去。作者当时之感寄托于声音中,今天凭借吟哦背诵,是感情再现。由此可见,有声的朗读或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
  心理学告诉我们,与听人说话相比,诵读调动了学生更多的感觉器官,动用了学生更为复杂的脑功能,它要求读者在动耳之外要动眼动口,它不能简单地靠倾听别人已经组织好的语音符号,直接来理解他人的言语,而是先用眼睛识别文本的文字符号,再为文字符号作相应的语音编码,然后输入听觉器官,是文字运载的信息第二次进入人的大脑,大脑才可以逐步理解文本。可见,诵读强调了视觉和知觉的作用,动用了更多的脑力,可以更有效的帮助读者理解文本的意义。
  2、诵读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语言的抑扬顿挫能够反映出内心的情感。话剧演员、配音演员、影视演员正是凭借自己有体验有理解的抑扬顿挫的语言,来表现剧中人物所要表现的具体情感的。不难理解,正确而到位的诵读,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情感。
  3、诵读可以促进学生信息整合能力的提高。与表音文字不不同,汉字是表意文字。汉语诵读讲究心、眼、口、耳“四到“,实际上是一个将各种信息通过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传入各个脑区然后进行整合的过程。可以这样说,学生个人信息整合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在诵读中实现的。
  二,怎样进行诵读教学
  1、一条主线:要让学生自主诵读成为贯穿整个阅读教学的主线,就是说让学生在自主诵读中完成认读、吟哦、融情和感悟,并且以次建构阅读教学的主线。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主诵读,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学生自主诵读来实现,而不是用架空分析或肢解来实现。
  2、三个阶段:要采用分阶段实施的策略,逐步达到学生自主诵读的要求。一般说来,学生自主诵读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初读认知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的朗读全文。可以倡导自由诵读,诵读时,要注意字音准确,并逐渐自如地联字成词、成句、成段,最后能够对文本进行完整而流畅的诵读。这一阶段允许学生对文章情感内容的理解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第二,精读感悟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文本中关键或暗含深刻内涵的语句进行反复朗读,要求学生在诵读中能“入景入境”,即在自己的大脑中再现文本所描写情境,另一面则要求学生在诵读中“入情入理”,即通过反复诵读,逐渐感悟潜藏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哲理。例如,诵读《沁园春。雪》中的句子,初读认知阶段允许学生读得豪放,洋溢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但在精读感悟阶段,就要体会诗人作为革命家的英雄气慨和壮志豪情,要读出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当然,这一阶段要特别诊视学生在诵读中所形成的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读出来,因为这是个性化阅读成功的标志之一。第三,熟读背诵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把作者的情感与抑扬顿挫的诵读形式在自己的头脑中确定下来,最终实现文本语言的内化,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语感和语汇。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三个阶段通常是难以截然分开的,二者交混更为常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