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话作文之辛弃疾篇

作者:黄中分校高二语文组  时间:2008/6/6 8:07:0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837
  走近辛弃疾
  茹以
  纵观中国文学史,或许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文人能像辛弃疾那样。
  他庄重沉痛:“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他诙谐幽默:“将止酒,戒洒杯使勿近”;他沉静悠闲:“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他辛辣老练:“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他缠绵悱恻:“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消”……他能文,诗词的豪放与苏东坡并论;他也武,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他一生郁郁却从不言悔,认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他“万字平戎策”,却只能拿去“换得东家种树书”;他志在抗金,却“名因文章著”,只能“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他,辛稼轩,的确特别得让你无从忽略。
  他有一段传奇般的轻狂年少时光。高宗绍兴中,北金占区耿京起义,年仅二十二岁的他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队伍加入其中,叛徒张安国杀耿降金,义军溃散,他只带50人直趋张的驻地要求与张会面,出其不意将张缚置马上,并令张部所属的上万军队归顺,之后他到临安,将张交予朝廷正法……可是,再之后呢? 
  再之后,便是做官,先在江阴任职,之后是建康、江西、湖南、湖北……就职地离前线越来越远,稼轩离他的抗金北伐梦也越来越远。直到42岁,他遭馋落职,之后就赋闲了二十年之久,64岁时又当了短时间的镇江知府,68岁病逝。
  那样的英雄年少,却只能那样碌碌的一生! 
  稼轩之苦,想必不足为外人道。
  所以,他悲痛、悲愤、悲壮、悲凉、悲叹……但他在极度郁郁之中还懂得“自娱自乐”,以苦为乐,并时常赋词抒解郁闷,他曾自嘲:“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短短十几字,尽道辛酸。
  稼轩之词新。词风新,豪放不失俊美,即所谓“肝肠似火,面目如花”者。内容也新,要戒酒,作词;与人闲谈,作词;嘲讽小人,也作词。而作词骂儿子,更是旷古绝今之举。我不知是写出了这种词的稼轩的不羁个性导致了他的郁郁,还是郁郁的稼轩为了遣怀而写了这种笑中含泪的词。
  稼轩学识渊博,故词多用典。最多时一首词六十多字竟用典九个,几乎一句一个。但他的词又绝非泛泛之辈的“掉书袋”,用典用得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简直让人觉得不用不行,直叫人拍案称奇。这份广博的学识,可不是后世效颦之辈学得到的。
  稼轩、稼轩……稼轩之妙处,岂是这短短干字能道得完么?但拙作已成,只得以此贻笑大方之作,聊祭稼轩先贤之灵。
  血泪之词
  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用血与泪写诗词的人。
  他是武夫出身,他本想“了却君王天下事”来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他本想马革裹尸、血洒疆场,戎马一生,建功立业的:他本想“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去杀敌报国的:他本想……他也有“单骑闯敌营,手仞数余敌”的豪气与丰采,他也有号令数万士兵的威严,他也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玎的坚定决心。可是他南渡归附朝廷之后,所有的“本想”都成了幻影,所有的本领都成了摆设。他远离了舞刀弄剑的沙场,只能用带着老茧的手抓起一只羊毫软笔去写他血泪相交的诗词。
  南宋王朝妥协腐败,怎样伤了这颗忧国忧民的心。君王沉湎于歌舞升平之中,臣子享乐在醉生梦死之外,他们蜷缩在半壁江山里,看着被践踏的大宋国土嬉戏。可是辛弃疾,他再也没有机会血溅战袍、以身许国了。他的满腔热忱与壮志雄心被昏庸的龙公书案掩埋了。他只能写他含血带泪的诗词,把它当作激励人民斗志的号角。当作他内心愁苦的倾诉者。
  多少次,他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多少次,他的耳畔回响着清角吹寒;多少次,他的梦乡是铁马冰河;多少次,他的眼前是大漠孤烟……可是他不敢回首,回首之后那情那景只能在灯火阑珊处,只会令他望尽天涯路。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饱含着他多少无奈与悲凉,饱含着多少壮志难酬与英雄气短的苦闷!
  辛弃疾由武入文,虽不是心甘情愿,却创造了无人能比的文学成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有他那样的爱国之情了,再也没有人能够有他那种亡国之恨了。一旦这种感情融入诗词,它必定因为这份豪情与胆量而绝尽千秋,而光焰万丈,而无与伦比。
  我常常会想到一个“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独流泪,拍栏杆”的辛弃疾,这是他永远的赤子形象。他以爱国之心为墨,以报国之情为笔,挥写着贯穿一生的诗篇。于是我们看到了:他的名字的背后是历史的伤疤,他的名字的正面是民族的勋章。
  【点评】
  一直以来,辛弃疾都被认为是“豪放派”词人,有多少人关注了他“豪放”中的血泪交织?有谁曾想过他的本意并非以诗词名垂千古?作者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才使文章写得真挚而感人,能将辛词自然而然地融入文章更是本文一大亮点。结尾一句极具深意:“他的名字的背后是历史的伤疤,他的名字的正面是民族的勋章。”勋章是壮丽的,而伤疤,却让人无法回避。
  【片段】
  ☆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啊!让我感受一下这神奇的手。这手写下了多少千古鸿文!多少名诗在这手下诞生!笔底波澜,民间疾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这不正是你的写照吗?那句话我已烂熟于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倶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无数人感动、折服。这是一个怎样宽广的胸怀啊?这是一颗怎样仁厚的赤子之心啊?就让我握住你的手吧,让我摸摸那青绿色的血管。
  ☆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犹见你这个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南宋小朝廷的苟安让你有如共工撞击不周山一般,在一次次地奋力抗争中遍体鳞伤。你悲愤,你无奈,你拍胸,你哭号,你的震天长啸只换来同僚的白眼和朝廷的鄙弃。你累了,醉了,俯在酒案上高吟“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然而,稼轩,你是否看见,千百年来,有一位书生同样意气方遒,要与你同饮杜康,销汝块垒。稼轩,你不是孤独的,你的金石之容,豪气贯虹,将永载青史,千秋万代!
  剑
  醉里挑灯,长剑泛着幽蓝的光;轻弹剑身,化作慷慨悲歌。要拭干扬州路上苦难的泪,要饮尽佛狸祠下胡虏的血。那确是一把好剑。
  当年你学成之后,驾骏马疾奔南下,匡扶宋室时,腰中佩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和耿京大哥意气相投,举酒起誓要将金人赶出大宋,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案上放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率十八骑,夜闯金营,冲杀百里生擒害死耿京大哥的张安国时,手中挥的就是这把剑吧?它为什么这样锋利,斩尽一切不平,锐不可当?
  在诗山词海中遨游了许多年,看过了李清照的莲舟,看过了李白的金樽,看过了李商隐的锦瑟,但最夺目的,还是你的剑!剑气中,我能觉察你那双充满愤怒和期待的眼睛。
  但你说你把它失落了。失落在宝马雕车走过的路上,失落在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失落在斜阳草树边的寻常巷陌里,失落在你醉后靠着的老松树边上。然后你笑了,笑容有些惨淡。你说你的白发已经生了,你的悲愤已经平息了,你的万字平戎策也换作种树书了。
  为什么?为什么?是一次次的上书请战却没有效果,磨损了你的剑吗?是一次次听到江北百姓痛苦呻吟却无能为力,蚀钝了你的剑吗?是不经准备的仓皇北伐,将十万大宋男儿的性命断送在长江边的狂风,折断了你的剑吗?
  但我知道,你那酒中还有着八百里分麾下炙的味道,你那张琴里还藏着五十弦翻出的塞外的声音,你的梦里依然有的卢飞奔,弓弦的霹雳。你的心中藏着那把剑,你是把它溶入了墨中,写在纸上,交给了我。
  就是那把剑!它锋利的剑刃是一种叫作仇恨的钢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它宽厚的剑柄是一种叫作爱的材料,那是一个民族在被人践踏后的坚强和团结。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障碍、困难、或是危险,剑气都能直冲霄汉。就是那把剑,它永远不会失落!
  剑仍在,在你的心中,在我的心中,在一切爱着一方水土、有着自己尊严的人心中,作龙吟之声。
  评点:
  作者怀着对辛弃疾无比仰慕的心情,以其剑为感情抒发的线索,连缀出辛弃疾坎坷、不屈的一生。出剑、用剑,还有作者评剑,对比中只见辛弃疾的剑闪耀愤怒、执著、不屈的光芒。接下来是收剑、叹剑,英雄报国无门,空有一腔抱负和不凡的胆智。文章至此并未低徊不前,而是在第六段突起异峰,铺扬文字,大声赞剑,手中的剑不在,但心中的剑在。剑就是辛弃疾的化身,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至此辛弃疾形象、“我”的感受融入剑中,合为一体,发出铮铮之声,动人心魄。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草根民 于06-07 14:49发表评论: 第1楼
  • 站在时代之颠,孤独的长啸,我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