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高初中衔接

作者:南安市龙泉中学 傅丹红  时间:2008/9/8 15:44: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58
  不少初中时语文学得不错的同学,一进入高中后,尤其是学期后即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反映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另外,每学年的高中起始教学阶段,有关语文教学,总会听到一些不和谐声音。高中教师抱怨初中教师没有把学生教好,送上来的学生基础不扎实,知识欠缺较多,没有较好地形成基本的学习习惯,没有较好地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而新高一的学生抱怨高中教师上课只顾自己讲课,不顾学生反应;在上课中缺少学生的参与,缺少学生的活动。没有了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的生气和语文学习的乐趣,对高中的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来。
  一、 原因浅析
  首先,由于初中属九年制义务,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初中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如:考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加上学生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考出来的分数当然不会很理想。
  其次,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以课本为依据,文言文的阅读是从课本上的原文截取的,这种考查形式使学生把精力多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考前的临时突击,养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这与高中考查注重平时的积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相背离;初中的一些教学目标也造成了与高中教学的脱节,如初中的淡化语法,中考不考,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的文言文时遇到了很多,了学生对特殊句式的分析,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再次,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似乎人人都懂,但人人都不精通的特点。学生分数往往比较稳定,不像数理化那样松则一落千丈,紧则扶摇直上。因此,学生往往不重视语文学习,随便应付。
  综上所述,学生升入高中后,必须针对初中生的弱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抓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语文学习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
  二、策略浅谈
  为了追求初高中的语文教学衔接的和谐和高中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深深感到,初高中的语文教学都存在着一个反思与互补的课题,急需寻求初高中语文教学和谐衔接的策略。
  1、转变观念,调整心态。以新课程培训学习为契机,较系统地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加深了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认识。新高一学生是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学习者,对北仑的初中毕业生来说,他们是新课程理念的先行者,也是我们高中教师的学习的对象。在学习中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既要把他们看作教学的接受者,更要把他们看作是学习的合作者。在备课、上课、研读等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把“眼中有学习,心中有学生”的理念落到实处。当然,做到这一点较难,有一个过程,但这是高中语文教学成败的前提,所以,我们努力地做着。
  2、发扬自信,内化素养。初中三年,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意识得到一定的培养,这种意识和热情是语文学习的生命之火,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珍惜和爱护这一火种,并把它发扬光大,用它来打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沉闷、呆板的局面。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注意开发这种热情、这种意识,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入文本研读,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和老师对话,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适时给予研读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自由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懂得语文学习要有热情、有意识,更要有方法、有能力。这样,在原有的感性热情的基础上,增加理性意识和能力并内化为实实在在的语文学习素养,成为语文学习真正的动力。让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人,更让学生拥有做主人的资本。
  3、适度渗透,夯实基础。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工具性不足,到高中后表现得比较突出,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障碍。在高中语文具体的学习中,我们根据所学文本的文体特点和内容特点,有计划地适当渗透一些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如文言文学习中,我们渗透了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种类和特点,文言文句式特点的学习和练习;在现代文学习中,我们渗透了一些文体常识和根据文体特点、内容题型特点进行研读、解答的方法和途径的常识,在文本研读和练习中,进行对应性的研读解答实践,逐步夯实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并力求形成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体系,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作好铺垫。
  4、内在感受,增强魅力。在初中的语文学习和高中的课堂研读中,学生习惯于用自己并没有多少理解的词语来概括文本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文本主题内涵。即学生所运用的词语与概括的对象是并没有多少对应性理解的“硬组合”或贴标签。并且,学生的这种概括并不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描写、叙述、议论的内容有具体的整体的把握和理解基础之上,是一种“外在的理解”。教师也习惯于在学生还没有真正感悟的基础上,引用一些专家、学者、名人对文本的解读和评价的言论来代替对文本的真正的自我解读、真正的具体感悟基础上的文本或人物的感动。为此,我们致力构建课堂文本研读的方向、话题和途径,注意设计研读的梯度和适度,注意文本研读的导向。引入学生有向、有序、有度地研读文本,让学生在对文本中描写、叙述、议论的内容具体的整体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分析、概括所感悟的文本,力求自己的感悟、概括与文中的描写、叙述、议论内容的内在含义相吻合,争取对文本有内在的理解。在师生中逐步建立这样的意识:真正的人文精神是在文本之中的而不是在文本之外的。文本研读,文本的人文内涵要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揭示出来才算到位,要从文本中分析出来才是活生生的,把外在的感染转化为内在的感动,从而感受语文学习的真正魅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