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比较阅读课的尝试与所得
作者:悠悠豆子 时间:2008/7/31 21:23:1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44
之前讲授这篇文章,我采取了老一套的方法,让学生找出别里科夫所谓的套子,学生很快就从字里行间找到了他生活上的套子和思想上的套子,并很快找到他不仅套己,并且套人。对于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学生也能很快领会深意。看似热热闹闹的一节课,其实费力不讨好,问题设置太过简单,似乎就是为了撑过去一节课而获得心理上的安慰,我想,对于学生而言,思维上的所获甚少。既然学生能在很短暂的时间里解决这些问题,何不节省时间让他们体会更高层次的思维体操呢?于是,这一届,我设置了这样的环节,采取了新的办法。上课之前,让学生就这篇文章提问,把不理解之处以问题的形式记在纸条上上交。上课前我把所有的问题进行归类,按照学生的层次把问题进行有梯度的排序,打在幻灯片上,并在问题之后打上学生的名字。我告诉学生,能质疑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并笑称要让他们的名字“流传千古”。学生看到自己的名字打在了幻灯片上大受鼓舞,质疑的积极性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质量也越来越高,甚至丰富了我的备课教案,给了我极大的启示。我很惭愧,同时反省长期以来对学生的不信任和不了解。于此同时也给我自己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这节课我又“故伎重演”,事实上效果还不错,正是缘于上节课的契机。这也是我在“备学生”、“探学情”上的一次尝试,较有效果,也更激发了我的信心。
在选择课文时,刚好上到了杂文单元。说实话,从大学起我就酷爱杂文。我敬佩所有不管身处何种境况都敢于书写真实情怀的有胆识有才情有深厚人文关怀的人们。虽然很惭愧自己的人格操守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但他们永远是我思想历程中的一座座丰碑,不管在哪个时代,他们都应当是我们的指引灯塔。而对于现在的学生普遍表现出来的茫然、冷漠、无归属感的现实状态具有重大意义。我自己首先被文本所感动,所以自己很有激情,我想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吧。
本单元的两篇文章:《我若为王》和《剃光头发微》,我欣喜的发现,两文的共同之处都在讲“权”,同样对“权”感触颇多,但手法不尽相同。能不能进行比较阅读?我思考了很久,因为之前从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很有破釜沉舟的架势。我突然想起大学里涉猎的比较文学。基亚在出版的《比较文学》中曾经说过:“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无论在中外文学还是各国文学之间,也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或是文艺思潮、流派和运动之间,都还存在着众多的并无影响事实联系却又十分相似的情况。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过无声之美:“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独有偶,英国诗人济慈在他的《希腊古瓮颂》中也写道:“听得见的声音固然美,听不见的声音则加倍幽美。”既然不同国度的文本都能进行精彩的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为什么不可以?何况,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欣赏。比较思维作为“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中寻找其差异,求异存同的思维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比较阅读是一种“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有分析地进行阅读”的方法,可以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比较:或文体、或人物、或风格等。通过对照分析,学生能在由此及彼,寻同辨异中掌握文章的写法。
我之前就尝试过把《过秦论》和《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在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上,《过秦论》在结尾归纳出论点;《六国论》则是开门见山地提出来。在论证结构上,《过秦论》在写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后,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然后再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最后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六国论》在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从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最后以对比作结。论证方法上,前者主要是对比论证;后者除对比论证之外,还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写作意图上,前都在言秦之过中,借古讽今,指责西汉初期的政策,劝谏西汉统治都实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因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后者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讽喻劝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而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要“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
我觉得,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辨别能力、鉴赏能力,更能使学生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如何掌握比较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比较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决定冒险尝试。
首先设置导入,这是从我心底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人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还说少年不可读杂文,以免走上偏激之歧途;中年阅尽沧桑,宜写杂文;老年沉稳积淀,写散文以回眸过往。我不以为然:年少则因趁满腔热血之时饱读杂文,否则,中老年之时锐气脱尽,棱角全无,写些应时摇尾之文岂不悲哉?人生必当有怒发冲冠、意气风发、感想感言之时,才不失为一个真人。帕斯卡尔曾说过:“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思想。”杂文创作是对内心的毫无掩饰,其灵魂就在于它的思想,在于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把握。
之后便是解决课前学生对两文的疑难之处。提疑和解疑都是由学生共同完成,我在其间只做了些指导,即如何从文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这样,就给了我大容量的课堂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接下来就进行本节课的主旨:比较阅读。我设置了一个大问题:比较两文交汇之处在哪?各放异彩之处在哪?问题很大,学生可从多种角度去思考、挖掘。学生们通过讨论,比较,再和原来所学文章比照,加上我的引导,从立意、选材、结构等多处找到了异同。
最后是拓展部分。我准备了两部分。一是利用影片中和珅淋漓尽致的表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奴才的嘴脸,一是准备了许多现实生活中利用官位玩权、弄权的例子。让学生充分体会王权、奴性意识在人们内心投注下的阴影。
事实上,我还准备了许多关于两位作者的生平记事。他们都是在文革那样艰险的环境中始终坚持着操守的真正的人。他们的人品足以让我们仰慕与关怀。叶燮说过:文章千古事,苟无胆,何能千古乎?我想让学生知道勇气和才气是杂文家不可或缺的一对翅膀。希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最多的不只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在其间拥有勇气和人格操守。
我想,让年轻的他们达成目标还需很长的时间,但我会一直坚持。
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关注学情;投入自己的全副情感:尝试多样的、新颖的教学方法,是我上本节课的所获,希望和大家交流分享。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