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诗歌鉴赏中的伪答案
作者:湖南省醴陵四中 陈平文 时间:2008/9/28 22:14:1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48
关键词:诗歌鉴赏伪答案答题格式
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的一个难点。从湖南省近几年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来看,这一难点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这一情况的出现固然与当今学生古诗读得太少,领悟能力不强有关,但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答题中貌合神离、标签式的伪答案大量存在,从而导致失分,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什么是伪答案?伪答案就是初看上去头头是道,有条有理,但实际上没有针对性,是一种笼统的,放到那个题目中都可以的万金油式答案。
例如,学生在鉴赏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的思想感情时是这样写的:《醉花阴》一词通过描写薄雾、浓云、重阳佳节、冰凉的玉枕纱厨等意象,表达了作者的忧愁之情。《声声慢》一词通过对晚风、大雁、黄花、梧桐等事物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一个“愁”字,表达了词人的忧愁、悲伤之情。这两个答案初看上去无论是从思路上,还是答题格式上,以及遣词造句上都还不错。但稍加推敲,就发现其实这是个伪答案。两词所表达的情感都是忧愁之情,固然如此,但两者的忧愁并非相同,前者是因何而忧?后者又是因何而忧呢?答题者并没有表述清楚,而是使用了这样一个貌似挺好的、笼统的伪答案,那么失分是必然的。
如何甄别并消除诗歌鉴赏中的伪答案呢?笔者从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意境、艺术手法三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一点浅见。
一、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鉴赏一切诗歌的基础,而不同的诗歌所表露的思想情感不同。就如一个“愁”情,李清照前期是闺愁,后期是家国之愁;柳永更多的是花前月下的离愁;辛弃疾更多的是壮志难酬之愁;苏轼愁的是仕途坎坷、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因此答这类题时就必须表述清楚,不能笼统的用一“愁”字来概括。
例如以上两个例子的答案可修改如下,《醉花阴》:词人通过描写薄雾、浓云、重阳佳节、冰凉的玉枕纱厨等意象,表现了一个闺中少妇在重阳佳节之时思念丈夫的忧愁之情。《声声慢》:词人通过对晚风、大雁、黄花、梧桐等事物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一个“愁”字,表达了词人因丈夫去世,国破家亡,自己流离失所的无比忧伤、孤寂之情。这样答案就更有针对性,更加准确。
另外,要熟练掌握鉴赏思想情感的答题格式:通过描写(刻画、记叙……)……,表达(表现、抒发、蕴含……)了……的思想情感。按照这种格式答题,就会思路清晰,表述清楚。
例如06年高考全国卷二的诗歌鉴赏题:
南柯子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苦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这个答案无论是从格式还是针对性上都具有代表性,而不是笼统的、标签式的伪答案。
二、鉴赏诗歌的意境
为什么一首好诗读过之后能让人回味无穷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诗歌营造了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对意境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就是通过意象或意象组合所营造的某种氛围,让人读过之后所产生的感受和共鸣。诗歌的意境与诗歌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但绝不等同。而从教学实际来看,很多学生将意境题与思想情感题混为一谈。
例如鉴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境,有学生是这们答的:本词描绘了一幅大江东去,雄伟壮丽的画面,同时刻画了一个春风得意、少年得志的英雄形象,流露出对英雄业绩的赞美和向往建功立业的豪情以及壮志未酬的感慨。初一看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但细一瞧便发现这只是一个很好的鉴赏思想感情的答案,而根本没有提到意境。答这类题必须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明示出来。以上答案只要稍加修改就能得满分:本词描绘了一幅大江东去,雄伟壮丽的画面,同时刻画了一个春风得意、少年得志的英雄形象,流露出对英雄业绩的赞美和向往建功立业的豪情以及壮志未酬的感慨,从而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
答意境题同样要熟练掌握其答题格式:意象+意象特点+意境。
再如04年全国高考福建卷的诗歌鉴赏题:
秋 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此答案虽然精简但要点清晰,踩点准确。
三、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的范围很广泛,它包括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构思技巧、语言艺术等。所以答这类题时更应具体细致,不能泛泛而谈。由于艺术手法包罗万象,所以出这类题时一般不会要求面面俱到,答题时我们就应该扣住最为突出的一两点来答。例如柳永的《雨霖铃》除了鉴赏情与景的关系之外还可鉴赏虚实相生的写法;李清照的《声声慢》可以鉴赏叠词的用法;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可以鉴赏用典的手法等。如果我们答题时对所有的艺术手法都进行鉴赏,很有可能面面俱到最终是一面都不到,最终形成的答案只是泛泛而谈。
虽然艺术手法种类繁多,但有一点是不变的,无论诗人运用何种艺术手法都是为主旨服务的,所以答题时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格式:艺术手法+作用。例如鉴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艺术手法时,可以这样回答:“本句运用叠词的手法,描写词人辛苦寻找,周围却是一片冷清凄惨的景象,词人心中也不免泛起一股悲戚之情。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词的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将词人国破家亡的凄苦之情表现得更为强烈。”掌握这一格式之后,答这类题出现伪答案的机率就要小得多了。
再如06年高考安徽卷诗歌鉴赏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2)作者在表达情感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这一答案就是只鉴赏其中最主要的手法,同时将近其作用用最精简的语言“之苦”“之切”加以概括。
诗歌鉴赏确实是一门较深的学问,高中生在鉴赏过程中由于把握不准或者格式不清而造成标签式的伪答案在所难免,只要在平时多读诗,多去领悟,掌握各种题的鉴赏思路和格式,然后完全消除伪答案也并非难事。
单位:湖南省醴陵市第四中学邮编:412200
电话:07337418202 邮箱:chenpingwen123@163.com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