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题解题步骤和复习迎考的几点参考意见
作者:佚名 时间:2008/4/14 21:25:5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89
1、读标题,看注释或小序。读标题常常能抓住诗歌的关键内容,注释往往有背景资料,注意题目和注释的提示性。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2、析意象。从意象去分析诗的情趣、诗的基调、诗的社会意义等。
3、品意境。引导学生在读诗时充分调动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补充诗的内容。
4、评技法。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积累,如修辞知识、写作知识、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诗歌的传统、风格、流派、典故等等,以便做出正确的回答。
5、联作者。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才能作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
(二)、复习迎考的几点参考意见:
1. 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古诗词背诵篇目要熟读背诵,教材中典型的古诗词尽量也要做到熟读背诵。
2002年北京高考卷古诗鉴赏第二小题是这样命题的: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登鹳雀楼》)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问题中隐含着一个背诵,那便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背不下这首诗来,此题则无法作答。
高考命题所选材料(含选项中的材料)都与课本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常常是课本知识的有机迁移。 首先说思想内容。1994年所考七绝《菊花》与陶渊明的《饮酒》、周敦颐的《爱莲说》相关;1995年所考小令《如梦令》,出自初中教材;1996年所考元曲与《赤壁之战》史实关系甚为密切,而选项d涉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1997年所考两首七绝《望洞庭》、《题君山》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描写对象相近;1998年所考五律《题李凝幽居》,考生当不陌生,课本中有关“推敲”的典故,1999年所考《漫成一首》,其意境与教材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诸多诗句“似曾相识”,而选项a、d分别就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柳宗元的《江雪》。
风格流派,了解诗歌的体裁和题材分类,熟悉常见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等等。
对艺术技巧的研判是有一定难度的,它建立在对各种艺术手法掌握的基础上,认真揣摩体会。考试时有可能考表达方式,有可能考修辞手法,有可能考表现手法。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比喻、通感、对偶、仿拟、隐喻、借代、象征、烘托、映衬、摹状;有正面有侧面;有实写,有虚写;有的是触景生情,有的是寓情于景;等等,都要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3.从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分析,写景抒情的诗篇较多,而边塞征战诗、田园隐逸诗、羁旅行役诗等尚未涉及。而这尚未涉及的领域,理应成为在“题材”方面备考的关注点。
4.要重视两首古诗词之间的比较阅读的训练。
5.要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首先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如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其次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 诗中有画 “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再次要注意注释,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6.解答的准确和表达的规范。
(1)紧扣要求。题目怎么问就怎么回答,问表现手法就答表现手法,问主题就答主题,要求什么就答什么,不可泛泛答题。
(2)要点齐全。高考阅卷一般是采点给分,因此要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
(3)推敲用语,力求表达流畅,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4)鉴赏时,无论是对诗句的理解,还是对整首诗的理解,都要从语境出发,就诗论诗,在合理的想像或联想中鉴赏一首诗,力求做到合理合情,正确到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