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反思
作者:卫辉市高级中学 李志珍 时间:2008/10/6 15:19:4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796
一、变被动为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叶圣陶:“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怎样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们每节课都有所取舍,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要素,运有各种条件和手段,创设情境地,使每节课都有亮点,每节课都有高潮。
比如在复习《种树郭橐驼传》一课我和同学们共同打造的亮点就是作者柳宗元。我们共同研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柳侯祠》更加清晰的认识了柳宗元,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并且由此延伸出了关于柳宗元的写作素材,收获颇丰。
另外,我们在复习《兰亭集序》这一课时,认为王羲之只是批驳了庄子的 “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但没有具体说明理由,请同学们帮王羲之写一段批驳庄子的文字。结果学生兴趣很高,写出了很多让人感动的片段。
有学生写道: “一生死,齐彭殇。”我不敢苟同,生死岂能相等?,司马迁若不忍辱苟活,又哪有《史记》如日月光芒照耀历史长河?海伦•凯勒若不坚强的生活,怎能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真情告白?邓小平若经不起三起三落的挫折,又哪有现今的中华盛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同样是死,尚且有这么大的区别,更何况生死乎?
这些都是我们上课的亮点,复习课上打造出亮点让学生受益匪浅。
二、在阅读中升华,让知识和能力链接
复习课中很多学生讨厌读课文文认为是浪费时间。其实是从中难以收获新的知识和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我遵循 “以心契心”的原则。如语文课文中有太多秀美的文章,足以打动我们的身心。比如《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读,〈伊索寓言〉》等等。我总是提倡让学生诉说感想体会,各自说出从课文中读出什么,哪里受启发,为何感动,如何被说服,都要做到言必有据。所谓“有据”,就是要结合课文语句来说,尽量通过文句的诵读与揣摩去唤起联想、想象,自然也包括必要的认知与推理。读出精彩,读出味道,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其实我们的每次考试又何尝不是阅读占很大份额呢。“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此番感受我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体味最深。有一个很好的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这太重要了。记得叶至善先生说过一句话:“文章如果写得好,就不需要别人再补充,必须要读者知道的作者会在文章中写进去的。”从教学角度说,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教师要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的独立阅读,也可以说这也是语文教学历来提倡的精讲多练。当然“以心契心”的阅读,不是自由放任的教学,而是同样需要示范指导,这是毫无疑义的。我在此方面不断探索着。
我认为语文是一门心灵的学科。思维和语言相互依存,须臾不离。语文大纲多处提到了“感受”“感知”,尤其是“整体感知”,让我们重视阅读,语言和思维是长在一起。让我们牢牢记住语言工具的本质——接通思想,直诉心灵。这是几年来对语文规律性认识的最大收获。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