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观念,活跃现代课堂
作者:赵春霞 时间:2008/10/22 11:04: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039
教,是引导,指导。“导”如果过多过滥,则成为灌输。现代教学观念要求课堂教学的“导”体现在教学程序上应该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备课中如果编排过于细致的程序,讲授起来虽然严密、周到,但常常会因为缺乏灵活性而不利于因势利导,不利于因“时”利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导”的内容越集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越大;“导”的程序越简明,学生的活动性就越强。举例说明,作为语文教师,我在编写《灌园叟晚逢仙女》一文教案时,只设计了两个程序:1、请学生当堂写篇150字以内的故事梗概。2、思考如何写故事梗概。开始时,我对这样的编排有些不放心,但一堂课下来,我发现,通过教师的引导,教学中需要处理的各种问题,都可以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解决,而不需要教师面面俱到地去“提醒”。因为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背景、主题、写作方法等各种知识信息去帮助,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让学生充分活动,教学效果就会更好。如果担心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教学设计中,对各环节各知识考虑过多过细,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是在教师“规定”的问题下被动进行的,必然会使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气氛难以活跃起来,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二、互动式的课堂教学对设“问”的要求:精心设“问”,鼓励参与,在讨论中完成教学任务。
所谓“精心设‘问’”,是说在备课时不能简单地列举几个问题来讲授,敷衍差事,贻误学生。精心设“问”要考虑以下几点:1、问题是否抓住了教授内容的关键或主旨;2、问题是否有利于学生“发现”所授内容的“特色”;3、问题之间有无逻辑联系;4、问题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真正是“堂上几句话,堂下几年功”。既然是“精心”设“问”,问题就不可太多,多则不精;但这些大问题中可预设一些小问题,因势利导,灵活使用。举例说明,编写《绿》文教案可以只设计两个大问题:1、作者如何追绿、喻绿、比绿、想绿的?2、为什么要先写梅雨潭?这两个大问题包含了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小问题,例如:朱自清笔下的“绿”是怎样的?(涉及本文描写特色)“绿”与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有何相似点?(涉及朱自清作品的比喻特色)作者笔下的“绿”为何呈现如此特色?(涉及背景及思想)这样安排教学,直接切入,教无定法,教法灵活,学生必然耳目一新,愿意听,乐意深入思考,课堂教学必然活泼生动。由此看来,互动式课堂教学,要重视精心设“问”,“问”不在多,点旨即灵;“问”不在繁,激疑即新。
三、互动式的课堂教学对“讲授”的要求;要善于旁征博引,要善于引例、扩展、迁移、综合,让课堂不断流淌时代的活水,时时吹拂时代的清风。
现代课堂教学,绝不应成为单纯的学科知识的教授。课堂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绝不能把讲授局限在教材的圈子里,而要通过旁征博引,引导学生跳出“孙悟空”用金箍棒划定的圈子,直面社会人生,观察、思考。博学的教师总是受欢迎的。教师平时多“充电”,课堂上就可旁征博引。引时代鲜活事例,或在扩展、迁移训练中把我们发现的社会问题或自然现象交给学生去思考,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科素质和能力就得到了培养。举例说明,一位政治教师在讲授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时,利用投影仪补充了《汉书•食货志》中汉人对“积贮”的建议,在引导学生梳理课本内容后,就一下子交给了学生两个现实性问题:“国家为何要建储备粮库?为何要平抑粮价?”,前一个问题学生回答比较集中,后一个问题学生却“七嘴八舌”,难以统一意见,教师抓住时机,从“积贮”的意义,如何“积贮”,如何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等方面引导,水到渠成,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教材内容,还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时政”课,完成了教学任务。这远比只教几个观点在学生心中留下的印象深。
四、互动式课堂教学对时空的要求:开放教学时空,调动学生实践。
1、互动式课堂教学不必再拘泥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的时间的长短。时下,仍有不少人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往往过分强调一堂课中教师讲授时间的长短和学生讨论活动的时间的长短。实际上,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与教师的讲授时间的长短和学生活动时间的长短没有必然联系。我们非常清楚,真正深层的学科思维品质的形成、情感的内化,常常不是靠课堂上“七嘴八舌”的“热闹”的回答来实现的。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绝不能满足于课堂气氛外在表现的“活跃”。一切要顺乎学生的情绪,如果你的讲授是纵横捭阖的演讲,学生又十分乐意听,你不如充分展示下去;如果学生兴味盎然,对一个个问题喋喋不休,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你不如尽已所能,让他们问下去、说下去、辩下去,许多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也许就会在这“喋喋不休”的辩论中“撞”出来。所以开放课堂教学时空,首先就要打破传统评价模式对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的时间的人为限制。
2、互动式课堂教学还允许适时开放教学空间。现代学科教学大可不必一味呆在教室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感受生活,比如有个教师上“生活中的力学”就带着学生在校园内外“漫游”了一回,教师像导游一游,边介绍边评说,从自行车的力学到建筑力学,从压水井的力学到石拱桥的力学,从自然界的力学到人体力学,学生获得的新奇感受远远超过自己的观察。还有个教师上数学测量课,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学生到户外实地测量,边测量边解说,学生获益匪浅。有条件的学校,都可以利用学校附近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向生活学习。
3、互动式课堂教学开放教学时空,还应当包括利用课内外时间开展各种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例如语文教师不妨多指导学生在课堂外尝试写诗写讲演稿,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一下朗诵或演说才能;化学、地理教师不妨多开展环保调查和地质调查;物理教师多引导学生搞小发明、小创造;微机教师多指导学生设个人主页,制作动漫;音乐教师课外组织学生参加合唱比赛;美术教师可动员学生参加美术训练班活动,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到学科素质教育活动中……打破时空,就是不要再受课堂内外的限制,不要再受课时多少的限制,能长则长,能短则短,适时适地,如绘画一般,有时泼墨如洒,有时惜墨如金。
五、互动式课堂教学对创新的要求:要引入研究性课程思想。
所谓互动式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充分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思想与现行课程标准开设研究性课程思想完全一致。这种开放合作式教学思想是通过课堂内外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所有学科教学发展的更广阔的时空。因为目前我们的自然学科课本上的知识多数抽象,需要学生自主从生活中寻找具体物象印证。这种研究性课程的开设,适应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而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素质,它完全可以成为研究性课程的最好阵地。实际上,目前许多学校开设的研究性课程多数本身就是从课本上迁移、扩展来的。它反过来补充、深化了我们的教学内容,拓展了我们的教学时空,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究,学生通过在课堂展示研究成果,师生答疑辩论,完全成为课堂的主角。有位物理教师出一个研究课题《高中女生为何觉得物理难学》,引起了学生广泛兴趣,课题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也引起了男女生的激烈辩论,学生在辩论中总结了许多物理学习的方法,女同学也在辩论中得到了启发,找到了自信。有位数学教师教授“抛物线”一节,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抛物线,结果有个学生写出了一篇论文《怎样投篮更潇洒》,将体育课上学投篮的体验与抛物线原理结合起来,立即在课堂上引起其他同学的高度关注,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课堂教学因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引入拓宽加深了,实现了师生互动。据此,笔者认为,现代课堂教学可进一步开放时空,让课堂教学成为研究性课程开设的前沿阵地,让课堂教学真正地“动”起来。
活跃互动的课堂教学思想符合素质教育观念,它会使我们多方位、多时空地去引导学生学习,打破各种限制,砸断各种锁链,让学生真正从课堂学习中得到能力的训练,得到思想的陶冶,得到美的体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