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课堂民主高效的一点思考
作者:侯文娟 时间:2008/10/20 12:58:0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47
怎样使自己的课堂民主高效,笔者执教高中语文仅四年多,说经验委实不多,但是思考也是一直在持续。针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特点,总结为两大方面,一要“引进课堂”,二要“走出课堂”,现将这两方面具体思考陈述如下:
一. 引进课堂
按照传统来看,整个课堂上包括学生、教师,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物包括课本教师课本和学生课本。近几年由于多媒体的兴起,课堂上又多了新的工具—―电脑。道具是越来越越多,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多学生不喜欢上课,为什么呢?笔者认为我们还需要引进一些事或物或情感,来把自己的学生吸引住。
(一) 把社会引进课堂
“我们的学生,不是等待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炬。”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我们越来越觉得追求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因此我们不应把这教科书上的内容看成凝固不变的,应本着时代的需求,附着时代的节拍,应用教材,超越教材。教师讲授的内容也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
赶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感动了中国的人物带进课堂,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的事迹,体会为什么感动中国十三亿的人是他们,让这些年轻的孩子们认识人性的光辉,人类的美德;又逢大地震的发生,全国的救援,灾区人们的坚强,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脊梁。接着奥运会在北京的举行,把整个世界的眼光都聚集到了我们的首都北京,虽然正直暑假,但我想我们的教育不能放假,所以,提醒孩子们关注北京关注奥运,关注每一个奥运健儿为我国争光的激动时刻,自然很好的就起到教育作用。我想这样的教育比我们在课堂上讲千遍万遍“我们应该怎样怎样”有效的多。
(二)把生活引进课堂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生活即教育,教育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教育,所以我们的教育也不能脱离生活。
现在高考语文试题也逐渐显露出对生活的考察。例如一句话新闻、言外之意、信件语言是否得体等等,还有今年的召开“畅想奥运”的主题班会,要求写出主持人开场白的开头和结尾无不体现了高考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体现。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里到处都有语文,如网络、电视、广播、报刊、宣传标语、广告用语、甚至我们日常说的话等都是语文,我们老师、学生的“生活”事例也很多的,如老师的随笔、旅游日记、家乡趣闻、网络,学生的日记、作文等。当然,我们选取生活事例要做到生活性、实用性、典型性。使语文的学习生活化,使僵死的学习变得有活力、有生命,使语文的教学真正实现“人”的回归,人的教育活动需要回到人的生活世界之中才有意义,语文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或尽量挖掘与生活的联系,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品质,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自身发展的需求,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性任务。
除了上面所说之外,我们还要将尽可能多的内容引进课堂,比如书法、绘画、民居文化、茶道、武术、京剧、服饰等等,只要教师能够掌握足够多就可以。
二.走出课堂
笔者所执教的班级里曾有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很希望能够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课堂,去劳动课上学习各种手工制作和各们手艺,只是学校规定这劳动课堂只允许初中的学生参加。这是一个比较爱玩的学生,可是他对实际劳动生活的乐趣是十分向往的,我觉得他的想法也代表了一批这样的孩子。他们不是对直接的课堂知识灌输不感兴趣,而是他们缺少真正的理解这些知识的用处。假想让这些所谓不爱学习的孩子先接触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难题,也许他们就会主动的翻开课本寻找他们需要的知识。
再有,学校也一直强调高效率。高效率的语文课堂除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外,就应该让生活走进语文,但这只靠课堂上创设情景是不行的,加上老师一张嘴和学生的想像力,还是不够的,有一句话“百闻不如一见”谁都知道,语文教学生活化也是如此,所以,我想我们的确应该走出课堂。
我们的前辈河北省邢台八中的语文教师张孝纯就提出过大语文教育方案。他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说:“根据36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特别是1980年以来进行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的实践,我认为:应当施行‘大语文教育’。因为只有这样,中学语文课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从这些理论当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不是一个语文教师的想法,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不拘泥于课堂的要求也不是刚刚出现。虽然这种设想受到广大师生的呼吁,但是实行起来确实阻力重重。
我们应该大胆的放开学生手脚,做到能出能进,在学习课本知识之外,让他们自己走出去体验生活,自己获取生活知识,做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具备的全面人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