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意散文的写景艺术
作者:巴中二中 周维 时间:2008/11/11 10:07:5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491
一、首尾写景,增添诗意
诗意即诗情画意。散文中描写到的景物能为文章增添形象感,含蓄而有意蕴,能让文章笼上一层浓浓的诗意。如作文的标题开头、结尾,以景起兴、作比或作结,形象写景会使文章的诗意浓郁。
1)以景入题,以景作结,含蓄而有意蕴
富有诗意的标题能醒人耳目,先声夺人,如近年来高考优秀作文《风,可以穿越荆棘》、《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菊花飘香的时节》等,带有诗情画意,多么形象生动。
2003年高考作文《让阳光照彻大地》虽然谈的是正确对待感情的问题,但作者用阳光作比,标题充满诗意,文章末尾两段:
“阳光是光明的使者,阳光是爱的使者,我们要让阳光照彻大地。照亮每个阴暗的角落使人们有个正确的航向,真实的事实,让人们能在遇事时作出正确选择。
让阳光照彻大地!使每个角落充满光明,使人们正确前进。”
这样以景作结照应题目,文章浑然天成,含蓄而有意蕴。
2)比兴开头,形象含蓄,韵味无穷
再如2002年高考作文《在心田上放牧》的开头:
“太阳选择了白天,便慷慨地给大地一片阳光;月亮选择了夜空,就从容地撒下银辉;小路选择了前方,便延伸成一条康庄大道,跋涉者既然选择了征程,那么一定会风雨兼程…… ”
本文段采用比兴的手法。比兴手法自《诗经》产生,诗歌中广泛沿用。由景到人,形象含蓄,给人联想空间,回味无穷。这种比兴兼排比手法开头结尾在高考场上颇受欢迎。如2005年山东高考作文《双赢的智慧》的开头,2005年全国卷高考优秀作文《我心飞翔》的开头,都是采用比兴手法赢得了高分。
3)以景作比,阐释话题,含蓄优美
(1)美是什么?我知道,美是地平线上升起的第一道曙光,美是秋天里比火更炽热的枫叶,美是黄昏的沙滩上疾行的丹顶鹤,美是大草原上驰骋的梅花鹿……《美是什么》
(2) 在刚刚启蒙的孩童眼里,零是一轮金灿灿的太阳,是热乎乎的鸡蛋,是一朵盛开的向日葵,是一颗圆形的巧克力,是妈妈炸的香喷喷的甜圈,也或许仅仅是一个圆圈…… (《零的断想》)
(3) 诚信是什么?诚信是荒原上流淌的一汪清泉;诚信是寒冬腊月交替傲放的一枝腊梅;诚信是夜晚行路时前方如豆的不灭之灯;诚信是在浮浮沉沉漂泊不定的人海中导航的一座灯塔……
以上三段均是以自然景物作比,准确、贴切而又形象生动地诠释话题,为文章营构了美的意境。
4)题记写景,诗意盎然
(1)“这是一条彩色的河,在无际的沙漠中缓缓流动,变幻着颜色。我赤足在河边,用透明的玻璃瓶盛满我喜欢的色彩。”这是《生活的色彩》一文中的题记,简直就是一首散文诗,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诗意。
(2)“没有树的伟岸,但你可以有草的翠绿;没有牡丹的娇艳,但你可以有小野菊的洒脱……生命,可以不灿烂,但必须伟大! ”这是《星星夜话》一文中的题记,生动形象蕴含哲理,表现了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的主题。
二、描绘环境,渲染气氛
在散文往往可以简练笔法写景状物,形象生动。巧妙地穿插几句写景,能有力的渲染气氛。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苇岸边的风景》的第一段:
“在这寂寞的秋声里,心不知不觉地便撑一只船篙悠悠地划向远方的一片苇塘,渐行渐近,模糊朦胧的景象逐渐清晰地呈现其轮廓。那一池茂密的芦苇独立于一方瘠土,筛风弄月 ,风流倜傥,笔直的茎杆将生命的绿意一抹抹的挑亮。孤傲的芦苇,你的选择难道就是那份无意让人知晓的散逸与淡泊吗?像在王维的山水诗里,寻不出半点世俗意味和历史痕迹,然而,在你的背景下所映衬的空灵与清寡中,却上演过太多的或喜或悲或希冀或绝望的种种抉择。”
文中首段通过从实到虚写苇岸边的风景,为下文写荆轲、屈原、项羽等人物起到了有利铺垫和气氛渲染的作用。无论在复活历史人物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写人叙事,插入一些景物描写,描写人物活动的环境,虚实结合意蕴丰富。
三、以物托人,情景交融
在诗意散文中,往往借助描绘景物,人与物相互映衬,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如2003年高考作文《菊花人生》写陶渊明归隐田园,与菊花为伴,品酒赏菊。既写了菊花凌寒高洁的形象,又写了诗人正直不屈的形象。二者相互映衬,有力衬托了人物形象。再如有考生写屈原以橘树相衬,写李清照以黄花相衬,形象生动,含蓄婉转,都是以物托人手法的典型妙用。
四、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通过描绘景物的形象,表现景物的特性,及所处的环境,把作者的感情及所要表达的道理,含蓄的隐藏在形象中表现出来。中学教材上的《白杨礼赞》、《海燕》、《病梅馆记》都是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如:2005年湖南省的高考作文《奔腾的海洋》全文通过写海洋,文章借“水的永无止境地往前奔跑”抒发了浓浓的情意,很好地对“跑的体验”的话题作了回答,表达了“青春的本质也应是奔跑”的主题。再如:200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山的“沉稳”,水的“灵动”》通过写山的四季景色表现了山的厚重、山的沉稳、山的寂静,充分表现了“比起水我更爱山”的主题。这两篇都是典型的借景抒情言志的佳作。
五、借物说理,含蓄蕴藉
议论文中除了运用事例作据,也可取景物作论据,不仅形象含蓄,妙趣横生,也同样有强烈的说服力。如2006年天津高考作文《愿景》中有:
“老鹰有它的愿景——翱翔在蔚蓝色的天空中,永远无畏地俯瞰大地。
鱼儿有它的愿景——沉浸在清澈的碧水里,永远自由地亲吻岸边。
小鸟有它的愿景——穿梭于静谧的森林间,永远快乐地歌唱美好。”
说明世间万物皆有愿景,有力映证了中心,而富有意蕴。再如2005年高考作文《位置高低,价值无优劣》一文中有:
“如果你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如果你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个棵瓷瓷实实的包心好白菜;如果你是一滴水,你就应该滋润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应该照亮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应该哺育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抹绿色,你应该点缀艳丽的春天;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应该永远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如果……你是一根小小的蜡烛,也要照亮全世界的黑暗,因为那是你的价值。”通过假设句的形式以景物做论据,有力证明了中心,大大拓宽了文章的意境。
六、以物观世,新奇有趣
通过外在景物,观照人世,视角新奇独特,趣味无穷。如2005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我是草我有价值》通过写一株长在历史路旁的草来观照历史,看到了大漠深处,尘土飞扬,有勇敢的张骞,忠贞的苏武,高贵美貌的昭君,精忠报国的岳飞。写历史名人有崇高的价值,但小草自有其自身的价值。再如2004年湖北省高考作文《我的跨越了千年的镜子》先写作为镜子的铁树的形象和特征;然后笔锋一转,由树及人,两相对照,印证了以铁树为人镜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最后以自己的感触结束全文,以铁树观照人世,见证沧桑历史,饶有趣味。
总之,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以天人合一,物我相融为最高境界。古代诗歌就是靠写景含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优美而丰厚的意境,让人心驰神往,回味无穷。诗和散文本是相通的,在高考作文不断发展,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散文中恰当融入一些景物,拓宽作文的意境,升华文章的境界。文章显得诗意醇厚,精妙绝伦。这会大大提升作文的档次,在高考场上赢得高分。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