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素质的培养

作者:安乡职业中专 侯锦红  时间:2008/11/29 20:58:1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48
  [摘要]:语文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根本目的,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形成学生健康个性为根本特征的学科教育活动。
  [关键词]:语文素质     新课标     素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称《纲要》)向教育战线首先是基础教育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根据《纲要》的精神,中学语文教育无疑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否则,难以走出“低效率”的怪圈。那么,语文素质有哪些内涵呢?庄文中先生说:“语文素质,除了理所当然包括语言、现代文读写、文学欣赏等能力外,这里主要指同语文相关的民族文化素质:民族当代文化素质、民族文化传统素质、民族审美情趣的素质、民族精神的素质。”(注:庄文中《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大纲》,《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2期。)在谈到语文素质的重要性时,庄先生把它提到这样的高度:“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素质的根是语文素质,所以语文素质是民族的根之根。”(注:庄文中《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大纲》,《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2期。)而所谓语文素质教育,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凭借语文教材及课外读物,通过教学及课外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和人文素质的教育过程。
  可这些年来,在高考“指挥棒”下,语文素质教育只是一句空话。教材只是政治的附属品、历史的另一种方式的再现。教学上,也提倡“多媒体”教学,但很多学校设备跟不上来,“多媒体”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摆设,或者说是上公开课的必要吧。
  新课标下要真正实现语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分析教材,加强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写作能力。
  早年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解释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标引进“对话”这理论,就是要让学生从目前课堂上“被训听”、“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而要很好的运用语言,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二、加强情感教育,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教学情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伴随着对文本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种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情感”是否“共鸣”,是教学情感,乃至教学活动的关键。只有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才能克服枯燥无味的说教,才能防止出现压迫强制式的教学,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古人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要加强情感教育,我想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教学:
  1、反复诵读,增强语感。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文学作品本身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特别是那些名篇佳作更是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其中的情感。读好一篇文章会心荡神驰,情思横溢,如饮甘露,浑身清新豪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
  2、从炼字角度品味语言。“炼字”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它通过“咬”住文中关键字句,反复品味,或吟诵,或推敲,或辨析,或归纳,或变式练笔——让学生在鲜活的“炼字”过程中,多层次地体味文本语言的隐性语意和内在的情感层,领悟句式结构修辞标点在凸显意境中的特殊作用,从而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学习言语组织策略,引导语言的文学意味,提高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
  3、提倡“语文味”,促成情感共鸣。课堂情感教学能帮助学生深入体验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还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将有利于学生晓之于理,动之于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突破传统,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
  新课标举起“开放”的大旗,强调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教师要当一个好导演,而不是好演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新课标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强调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的教师,应该是 “授之与渔”,更应该是“授之于渔场”。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从“神坛”上走下来,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主席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放在六大任务之首,可见党和国家领导人是多么重视教育的!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勇于承担重任,通过语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