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情感教学
作者:安徽省望江中学 虞贵霞 时间:2008/12/10 19:48:1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284
语文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在充分考虑语文认知因素的同时,着意突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调节、组织等作用,使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完善健全人格的一种教学模式。如愉快教学、情境教学等都属于语文情感教学的范畴。
语文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存在的依据是:(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应“人文性”, 语文需要情感教学。(2)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同样,为实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语文也需要情感教学。
然而,在人类漫长的教学实践中,作为语文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语文情感教学却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但使语文教学的功能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且影响了现代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今天,历史的车轮已进入人类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一个高科技、高速信息生成和传递的时代,这个时代在给人们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同时,生存的竞争和压力也使人们的情感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时代发展的需要呼唤着人类高情感的匹配。这就要求现代教育能更充分地发挥教学的潜能,改变一切不合理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样语文情感教学也就被推上了现代教学改革的舞台。
二、语文情感教学的价值
1、加强语文情感教学有利于学生陶冶高尚的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
从情感的角度分析,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情感的交融与共鸣的过程。因此,要铸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只有灌输、说服不行,还必须有感染、熏陶。语文作为一门有着浓郁人文特点的学科,在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情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高中语文课本中不少篇目是文学作品,作家在作品中寄寓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离骚》中屈原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高尚情操,《我有一个梦想》中马丁•路德金为争取黑人权利而坚定斗争的信念,《记念刘和珍》中宣泄着对黑暗社会的愤概与仇视,《老人与海》中表现了人性中最宝贵的英雄主义精神,还有的课文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绚丽景色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努力运用课文中蕴涵的真实感情,引导学生与高尚的灵魂对话,与智慧的生命碰撞,与丰富的情感交流,学生的人格就能日趋完善,从而成为不仅适应而且能够推动时代向前发展的一代新人。
2、加强语文情感教学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情感是属于非智力因素,但它却直接影响着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甚至恐惧之中时,它会直接阻碍、中断、削弱智力活动的进行;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兴奋、愉快、轻松之中时,它会激发、维持、加强智力活动的进行,从而“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语)。列宁也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语文新课程的目标系统建立了“三个维度”的模型: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见语文课程关注的内容和目标拓展了、丰富了,知识和能力只是目标系统中的一部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只是教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还要有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语文教学就被赋予了新的任务。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不少作品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也融进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俗话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循循善诱,春风化雨,触动学生的心灵,就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后,就会情随境迁,陶醉其中,以致于达到“忘我”的境界。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作品;才能真正品味出作品的情境美、韵律美;才能真正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和感悟作者为我们揭示的作品那丰富的底蕴。
三、语文情感教学的基本途径
情感是可以交流的。心理学认为,情感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着。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们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对学生情感的调动应是教师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
1、教师首先要入情
(1)进行情知结合的备课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用教学内容所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首先被
这种情感打动、感染。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还要在全面、深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把握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努力体验其中的情感,激起自己的情感波澜,使自己情动于心,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教学场景也才会呈现出强烈的共鸣状态。
(2)保持愉快、饱满、振奋的精神状态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这表明了教师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爱,也充满了矛盾。教师因家庭不和、工作不顺或课堂上出现不愉快的现象等,使教师的精神、心理受到刺激,或忧伤、或怨恨、或悲观等,这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要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把消极、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更不能迁怒于学生,否则,不仅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而且会影响教师对教材中情感的正确抒发,这样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入情
(1)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教学信息中最先发送的导语,是调动学生情感的突破口。好的导语如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高度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火花,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重对新课导入的设计。
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常见的有切入法和起兴法。切入法是教师以教材为本,在教材中找寻容易引起学生思考的内容,作为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起兴法是教师利用外部条件创设情境,用较直观的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桥梁。实践证明,好的导语能让文中所写的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等猛烈叩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跨越时空,身临其境,心入其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2)学会声情并茂地朗读
朗读能将无声无情的语言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口头语言。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地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心要跳耳要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从而直接受到感染熏陶。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语言生动、优美的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停顿、重音、语调、句调等方面直接感受作品情感的脉搏,使学生“耳醉其音”、“身醉其境”、“心醉其情”,这样在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下,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进行妙趣横生的讲解
讲解课文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语言不仅应具有传统教学中所要求的准确性、简明性、逻辑性的特点,还应具有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的特点。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无情物,教师的语言更应饱含深情”“教师的语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学生的心中弹奏,就要善于传情、善于注情”。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动情处,满怀感情地诱导、讲解、分析,以便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这样教师的语言就不仅能传授正确的知识,也能传达丰富的情感,从而获得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4)启迪学生丰富的想象
“语言艺术不具备形象的物质形态,欣赏者凭感官直观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在想象中感受艺术形象。”可见,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特点,而表现和再现的桥梁就是想象。想象是丰富情感的重要手段,借助想象可以扩充作品的想象空间。文学作品用语言文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活的画卷,这些画卷应该说是生动的、鲜活的,但它又是以静止的、毫无色彩动感可言的文字表现,它的感人力量必须经过读者的解读、加工和创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启迪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能根据教师的语言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表象,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和创造,达到思接千里,视通万载,这样学生就能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就能与作者产生感情世界的沟通与共鸣。
(5)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活动,但教育者是构建的主体。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与信任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教师不能以成见看人,更不能横眉冷对、侮辱体罚他们。培根说过:“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因此教师要善于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进步,尽量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设理解、信任、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交流,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深化课堂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加以积极地运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