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卷中病句辨析与修改技巧

作者:碧溪美丽小学 小东 药师佛  时间:2008/12/11 6:46:5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024
  所谓“病句”,是指因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修辞不当而造成的“不通顺的语句”。不通顺的语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结构不当,二是表达不当。
  《考试说明》规定的语病类型有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本人以2008届江苏各地区测试卷真题为例逐一分析六种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
  好的课堂应当使每一个生命体都能分享从释疑到质疑的过程中涌现出的快乐,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与精神的同构同生,彰显出学生生命的涌动和成长的快乐。(苏北三市<淮安、连云港、宿迁>2008届高三联考试卷)
  【分析】此句语序颠倒,应“质疑”在先,而“释疑”在后。
  搭配不当
  今年南通籍毕业生已突破4.2万人,按半数返通就业估算,加上积淀下来的往届生,来通就业的异地毕业生等因素,我市未就业毕业生“蓄水”总量不断增加。(南通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试卷)
  【分析】此题可理解为用词不当,“积淀”应该改为“积蓄”。“积淀”这个词语一般运用于溶液的澄清较适宜,对于“积蓄”可以解释未积累、储蓄为宜。
  成分残缺或赘余
  我国颁布的《物权法》深受广大业主所欢迎,因为它是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的基本法律,是调整财产关系的重要法律。
  (扬州市200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试卷)
  【分析】“所”与它后面的动词“欢迎”构成所字结构,代指动词涉及的对象“《物权法》”,于前文意思重复,所以助词“所”多余。
  结构混乱
  由于海外华人的努力,中国的春节被很多的亚洲国家和欧美城市所接受,甚至还把春节作为公共假日写入法规,显示出中国春节越来越浓重的国际色彩。
  (南通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试卷)
  【分析】“甚至还把春节作为公共假日写入法规”的主语不明确,在这句话之前存在三个可能性主语“亚洲国家”、“欧美城市”、“亚洲国家和欧美城市”。故造成句式杂糅。
  表意不明
  要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就必须解决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目前最大的困难是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南通市200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试卷)
  【分析】“最大的困难是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表意不明。可改为“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有效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或
  “最大的困难是物价的过快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不合逻辑
  对于后进生来说,也没有什么可焦虑的,只要刻苦学习,就会很快提高成绩。(泰州市2008届高三联考试卷)
  【分析】此句原因与结论明显不搭,后进生只要刻苦学习,就会很快提高成绩。会发现出现的问题与得到的结论有唐突,如果把“对于后进生来说”改变为“对偶尔失利的同学来说”更为适宜。
  对于《考试说明》规定的六种语病类型我搜索了一些具有新颖性、典型性的真题分析。对于病句练习我们常常会做了许多题目,一到考试还会迷糊。因此针对病句的辨析我通过自身的经验和老师的教授提出以下几个审题步骤和辨析方法。
  审题步骤我认为主要有三步:首先凭语感感觉。遇到病句修改练习题目,我们应该将它读上几遍,凭语感感觉一下句子是否正确,这样发现病句自然是最快捷最理想的。但是高考的题目不会如此白目。于是我们要从语法角度分析,在高考中句子的语法错误占的比例比较大,我们应该分析一下句子结构对象这样对把握句意有很好的帮助。最后从修辞、逻辑角度检验。如果句子没有明显的语法错误,我们就要看看时有时修辞、逻辑的错误。
  对于病句的辨析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技巧:
  一、语感审读法。
  在审读的过程中,从语言的感性认识上察觉语句是否有毛病。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就在做分析比较,从而找到语病之所在。但是要注意的是运用这种做题方法,一定要胆大心细。胆大我认为是大胆的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心细就是要有仔细分析和查找语病的耐心。
  “法国先贤祠里所安放的伟人们所奉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的艺术,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都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不只是艺术殿堂的栋梁。
  (徐州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当我们读到“不只是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的艺术,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时候就会格登一下,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关联词的搭配应该是“不只是……而且是……”这样通过阅读和经验的积累,语病就很容易的解决了。
  二、筋脉梳理法。
  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先理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这时我们就要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定语、状语、补语)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写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我国粮食的生产,长期都能做到自给,对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是十分不易的,这与科学家袁隆平的巨大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盐城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
  当读到“我国粮食的生产,长期都能做到自给,”的时候就会觉的有些怪怪的,于是我们对这一句做一下梳理,结果得出“生产自给”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应该把“粮食的生产”改为“生产的粮食”这样主干为“粮食自给”才通顺。
  三、逻辑分析法。
  有的句子在语法上不存在错误,但是在逻辑上却存在毛病,这是我们就应该注意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进行分析。
  “市劳动保障部门表示,是否完成“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目标,是创建就业社区的先决条件,必须充分重视。”(无锡市2008届高三质量调研试卷)
  在这里句子就出现了逻辑上的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两面对一面”,前面是“是否”后面却是肯定表态,应该改为“是否完成‘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目标,是能否创建就业社区的先决条件,”更为适宜。
  四、造句类比法。
  有的句子是否有语病,从语法、事理等方面不好断定,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仿照原句的结构造一个常用的句子,经过分析比较,从而确定该句是否语病。
  “围墙是用的是红砖砌的”
  (何永康主编《2008语文高考一本通——专题过关》
  对于这样的句子我们一时拿不定主意,那么我们按照这种模式再造几个句子。“文章用的是英语写的”,“衣服用的是布做的”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红砖既是围墙的宾语,又是砌的宾语,造成句式杂糅。因此通过多造几个句子进行比较我们就容易发现句子存在的语病。
  五、规律标识法。
  何永康老师提出我们在做历届高考病句试题时不难发现它们存在这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即绝大部分病句都有一个或几个标志性词语或者敏感部位。其中我在高中实习期间发现考卷中总能出现“能否”、“是否”一些词语但后部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单独出现这就形成了语病。这就是“双面对一面”,还有就是在数字减少是出现“几分之几倍”等。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额度 于12-28 22:41发表评论: 第1楼
  •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