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全、理清、写准——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复习对策和得分技巧
作者:广东龙门中学 潘向明 时间:2008/12/2 4:29:1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93
一、读全——现代文阅读主观题得分的前提
读全,就是要求对整篇文章以及题目进行全面审视,整体感知文章主旨和感情倾向,这是完成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基本要求。现代文阅读从文章题目、作者、正文、文后注释以及题干、分值,每一项都必须认真、完整地阅读清楚,否则,分数最终就只能“打水漂”了。
1、关注文章题目
文章题目往往是解决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一条捷径。只可惜考生们常常只见那千把字的正文,却把最重要的文题给忘了,导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反复体会文意,也不敢下笔作答。
如山东卷文学类选考题《灯火的温情》中的第21题:
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
答案是“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境(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
从答案中可见,如考生能够一开始就紧紧把握文章的题目——灯火的温情,体会其暗示的意味,提取其关键词“真情”与“温暖”,那么就为本题的解决提供了答题的方向。
2、注释以及分值也不能忽略
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注释和分值,往往为考生所忽视,处于视而不见的境地,但正是这些细节却又往往能为我们的解题提供有效的信息,不信,请看:
广东卷《访钢琴演奏家傅聪》的21题: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
该文的注释是“节选自[法国]多米尼克夏代尔《音乐与人生》”,该题的分值是6分。那么,这些细节可以为考生提供什么有效信息呢?起码有两方面:第一答案应与“人生”有关,第二答题要点应有三点以上,因为6分的分值对于三个得分点的赋分是相对公平的。
该题答案果然如此——有三个得分点,其中两点都涉及到与人生的关系。
3、整体感知文章主旨与情感
现代文阅读时,考生往往只注意到零零碎碎的句子,读完以后再问他,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这些关键问题却是模糊不清,在论述类文章中这方面的缺陷表现得愈加明显。因此在阅读时,必须强化考生整体感知文章主旨与情感的能力,这对答题时有莫大的帮助。
广东卷的论述类阅读题《创新与想象》的15题: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样做。才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本题实质上是考查考生对全文作者观点的整体感知概括能力,答题区域主要落在全文最后一段。
二、理清——现代文阅读主观题得分的基础
理清就是对文章的内容、线索、结构、组织等方面进行整合、梳理、分析与探讨。这一步骤会涉及到有关的文体知识,如小说、新闻的文体特点,常见的表达方式以及作用等,这些内容本文从略。
1、梳理文章脉络,分析文章结构
作者行文总有他一定的思路线索,考生如能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再理清它的脉络,分析出它的结构,那么对解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述类文章一般的思路是引论(提出观点)——本论(阐述观点)——结论(或是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本论部分作者的思维脉络,是并列式的、对比式的还是递进式的结构。结构脉络的梳理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深刻理解文本的必要前提。
广东卷的论述类阅读题《创新与想象》的14题:本文第二段和第四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
只要考生理清了本文第二段与第四段是围绕着“艺术的科学性”而展开的两个不同的角度,那么这道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小说离不开情节的安排,而理清线索更是阅读散文的关键。因此,我们先看文章写了什么,然后考察是怎样写的,再探明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布局谋篇等匠心。
广东卷文学类阅读《泥泞》的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阅读原文,我们会发现:开头先写雪的美丽再到丑陋,然后才转入写泥泞。为什么这样的思路安排呢?原来开头写热爱雪的美与丑,正是为了铺垫下文对泥泞的热爱。答案就这样形成了。
实用类的阅读,虽然涉及到不同的体裁,访谈、通讯、演讲、传记等等,但对它们的阅读理解同样离不开思路的梳理,结构的分析。如山东卷的实用类阅读《梦碎雅典》的第19、20题一起来考查学生对文章布局谋篇的理解。
2、理清重要词语、句子和文章主旨
在理清文中重要词语、句子时,一般有五个步骤:(1)看清它们所处的位置,(2)辨清它们与上下文的关系,(3)找出有关解释该词语、句子的原文句子,(4)体会修辞的使用,(5)分析表达作用。
广东卷文学类阅读《泥泞》的第17题: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作答。
首先,看清这一重要句子处于文章中部,独立成段;它连接了上文泥泞的自然状态——早春乡村自然的生活气息,与下文泥泞的象征意义——屈辱和苦难;接着,仔细找清围绕着该句子的上下文中有关解释的原文句子,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对这些原文句子进行整合作答。
该题答案是:因为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这是与重要句子有关的上一段的概括);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土地的广博与祖国的含义(后三个得分点落在重要句子的下一段,筛选整合而成)。
在理清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基础上,进而理清文中的主旨。如广东卷文学类阅读《泥泞》的第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这是一道半开放式的探究题,基本还是要求学生结合原文,结合重要词语“泥泞”理解的基础上,从而把握全文主旨,表面上矛盾的语言,实质上饱含着作者贯穿全文的主张。
3、探明新型探究题的探究方向
在《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的“选考”类别中,“探究能力”有具体的要求: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德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有了这些具体的要求,考生在完成探究题的时候,首先就要探明该题的探究方向。如广东卷文学类阅读的第18题就是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1、2点,海南宁夏卷文学类阅读的第14题就是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3点,海南宁夏卷实用类阅读的第18题则考查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第1、2点,而山东鄄实用类阅读的第22题考查的则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第3点。
探究方向弄清了,调动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原文,关注文章各段要点,配合自己的见解,斟酌取舍,那么,与答案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三、写准——现代文阅读主观题得分的关键
1、提取关键词或关键句子,整合文章内容作答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解答尽量利用原文中的词语作为答题基本材料,因此,根据题干要求,或从全文入手,或从具体某些段落入手,从中提取全文各段或具体段落的关键词语;然后对重要词语进行整合概括;最后按照语意逻辑和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连缀成句。
还是上文的广东卷论述类阅读《创新与想象》的第15题,结合原文审视,文中最后一段段首“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中关键词语“启示”比较明显地提示我们下面就是作者的观点,但我们不能直接照抄,因为原文并没有强调“分别怎样做”,所以我们要重新整合语言进行作答。即分别阐述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该怎么办,而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又该怎么办?依作者的观点,二者只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才能达到创新效果。我们最后将文段中的关键词语连缀起来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2、全面审读题干,一字不漏
首先一字不漏地把题干读两遍,明确问题的方向是什么:字词含义、句子含义、表达作用、文章结构、文章主旨……然后,注意题干明确或暗示的答题区域、大体范围、答题形式等组织答案的要求。
例如还是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20题的题干: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那么,考生就应该对其答题方向是关键词“荒野无灯”的含义、答题区域为“第一、三段”、答题范围是文中有关解释“荒野无灯”的句子、答题形式则采用分别写出的方式等从题干中获得清晰的了解。
又如,广东卷实用类选题《访钢琴演奏家傅聪》第19题题干: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同理,考生应该知道其答题方向是“采访者问题”的归纳概括、答题区域是全篇访谈、答题范围是文中有关采访者的句子、答题形式则采用分点叙述的方式,同时,“哪几个方面”,也暗示着本题的答案应有三点以上。
3、语言力求准确、精炼
很多考生失分都是表述上出了毛病,语句不通,语意不明,答非所问。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好的内容准确、精炼地表达出来,显得十分重要。
(1)要善于利用原文语句来组织答案。
(2)要紧扣题意,选好角度,选用恰当的句式来回答,必要时将文中已知信息重新组合,变换恰当的句式来表达。
(3)语言要精炼,筛选整合好文中的相关信息后,一定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
如海南宁夏卷文学类阅读《林冲见差拨》的第13题: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小说第一段通过“一般罪人”的介绍,我们就先了解了差拨“诈人钱物”的个性。第二段对林冲截然不同的态度上,体会到其势利小人的面目。将差拨的这些性格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就可以获得第一问的答案: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第二问属于写作手法知识的考查,通过联想比照旧知识来作答。
根据第三问的特点,答案宜采用总分的形式,先简练回答第一、二问,然后再具体分析这一结果从何而来,抽取文中典型的例子则可得出答案。
综上所述,从200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看,读全、理清、写准依然是2008年高三复习中需要着重研究和深入解决的三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蒋念祖,陈玲玲.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课的学与教[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余闻.传统与创新兼备[J].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07,7
(3)王大绩,姜有荣.看2007年新课标语文高考对“探究能力”的考查[J].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07,8。
(4)吴军.从近三年高考语文科技说明文试题看其发展趋势[J].西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8。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