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微型小说里的“反转式情节”

作者:安徽省无为县大江中学 何启沪  时间:2009/2/5 11:22:1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365
  微型小说写作的路径之一是靠单一而精美的情节取胜。这就要求我们在800有限的篇幅里制造“反转式情节”,通过情节在瞬间的突然反转,给读者造成“吃惊”的艺术效果。
  这一条路径符合微型小说的艺术规律,符合我们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如何把“反转式情节”设置得更加精致、更加巧妙,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反思、实践。
  一、斜升反转
  抓住一个情节因素先向上做一系列的延伸发展,待文章的蓄势做足后,再突然一个下跌反转。
  作家许行的微型小说《砚》一共有五个细节。A、他有一块珍贵无比的松花石砚。B、处长对他这块砚爱不释手,但是他不愿把它送给处长。C、在处长的关照下,他调上了一级难得的工资,人们劝他赶快把砚送给处长,但他仍然不送。D、处长被提拔为副局长了,又有人劝说他去送砚,但他还是坚持不送。E、最后,副局长被打成右派就要发配到一个小镇去劳动改造时,他才郑重其事地把砚送去了。
  这篇作品,仅仅用了一个物品道具和几个细节就凸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熠熠生辉的正直品德和善良的心地。
  再来说说赵曙光的《只要一半》。第一个细节是新调来的女军医对分配给她的两间住房深感不满。第二个细节是女军医的不满情绪发展到强硬的态度,她要她爸爸过去住房的一半。很明显,这第二个细节是对第一个细节作了进一步的深入描写。在第三个细节里,营房助理员突然点出“您要哪一间呢?”“老政委过去住的就是这两间”,情节陡然反转。女军医万万没有想到,她的爸爸过去住的就是现在分给她的这两间,这使得女军医与营房助理员的矛盾急转直下,她立刻陷入了无言以答的尴尬局面。这个情节的反转,一方面把一个没有出场的老政委的高贵品德和无私形象作了相当有力的表现,另一方面又对女军医这种凭父辈的地位来谋取私利的行为做了一个深刻含蓄的批评。
  二、释悬反转
  第一个细节是制造悬念,让读者顺着这个悬念导引的方向做某种猜测,然后在第二、第三个细节里,通过重复来强化和扩大这个悬念,把读者完全引向预先设计好的“圈套”,在最后一个细节里则通过一句话或一个细节来迅速释消悬念,使故事情节的谜底和读者的猜测、预料刚好相反。
  波兰作家格罗津斯卡的《文艺评论家和部长》,第一个细节是部长询问评论家对一部作品的看法,评论家说了第一种意见,但部长却摇了摇头。部长为什么摇头呢?这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让读者猜测。第二、三、四个细节,是评论家表述的三种不同意见,部长听后仍然摇头。作者在这里采用了重复式的细节,把前面设置的悬念做了一步步的强化,于是,读者的疑问也被进一步扩大了。在最后一个细节里,评论家又说了第五种意见,部长这才说:“这衣领真别扭。”谜底大大出乎读者的预料。部长的摇头不是不同意评论家的意见,而是衣领不舒服所致。读者这才恍然大悟,这是两种完全错位的人物意识发生了对接。这样,一个变色龙式的风派评论家的丑恶嘴脸便跃然纸上。
  三、多重反转
  情节做两次甚至是两次以上的反转,使得小说情节达到更加精致,更加巧妙的艺术境界。
  美国作家凯特•肖班的《一个小时的故事》有四个情节发展的艺术层次:A、马莱德夫人突然获悉她丈夫在铁路事故中遇难。B、马莱德夫人不仅没有表现出悲痛欲绝的神情,相反却还有一种挣脱了束缚,获得了自由的喜悦。C、马莱德夫人的丈夫布伦特雷•马莱德先生突然回来了,原来关于他遇难的死讯是失实的。D、马莱德夫人那短暂的喜悦刹那间化为乌有,她承受不了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心脏病突发猝死。
  这篇作品以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情节,相当有深度地揭示了那个时代里美国社会夫妇关系的危机,塑造了一个极力想摆脱家庭、丈夫的束缚,向往独立人格而最终为一刹那的自由感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的妇女形象。马莱德夫人的丈夫车祸遇难,这是情节的突起。丈夫去世,妻子不但不悲伤,反而感到高兴和喜悦,这是第一次反转;谁知她的丈夫并没有死,他又风尘仆仆地提着旅行包和雨伞回来了,这是情节的再次反转;这个时候的马莱德夫人并不因为丈夫的生还而高兴,相反,她因承受不了这样巨大的一悲一喜、一喜一悲的心理反差而引发了心脏病。作家紧紧抓住该悲却喜、该喜却悲这样几次大的情感反转,让故事情节一正一反一正一反地连续发展,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吃一惊后,又吃一惊,接着又吃一惊,这样的情节连续三次反转,造成了不是一般化的反转效果,而是相当强烈、效果相当突出的审美“速率刺激”。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BILL 于08-01 09:32发表评论: 第1楼
  • 作者很有才气,写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