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的情节编造之瑕

作者:厦门英才学校 王远友  时间:2006/5/20 16:13:1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34
  鲁迅小说《药》以明暗两条线写华家和夏瑜两家的悲剧,提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成为现代小说创作的经典。细细读来总觉得这篇小说在情节编织上存在两处不足。
  1. 小说开头写华老栓为治子之病,如何倾尽血汗钱,如何充满期待和希望。
  可是当儿子没有治好,依然死亡时,小说却大步跳过,直接写华大妈上坟。我们似乎可以揣测作者的用意,是强调说人血馒头根本是不可能治好痨病的,死是必然,无须交代。
  但是从情理上讲,多年的血汗钱花为泡影,他会何等失望!唯一的爱子命赴黄泉,他会何等伤心!但小说却对华小栓死亡和双亲哭子情景一无描绘,使我们感到小说情节在这里总有一个人物情感展示的空白。
  从结构上讲,前面华老栓出场,掏取洋钱,揣钱,出门买药,极其小心翼翼;写交钱买药,极其胆小,之后又极其满怀希望,“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又用景物描写加以烘托,“太阳出来;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路,直到他家中”;写吃药时,“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上注入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如此大加铺写,却不写“死亡”场景,使人有无头无尾之感,而且华老栓在后面根本如消失一般,不再出场,有始而无终。  
  故我认为写小栓“死亡”一节是非常必要的,一可以反衬其华家夫妇一切努力的徒劳,突出“人血馒头”根本就是骗人的把戏,完全愚昧迷信的产物,二可以与前面情节形成照应,有始有终,并将情节推上高潮,达到摧人肺腑的阅读效果。而“上坟”一节固然也包含了“小栓已死”的意思,但毕竟平淡,且因情节跳动太大,容易让人有“华大妈在给谁上坟呢?”的疑惑。
  那么“小栓死亡”情景加在哪里最好呢?我觉得在第三部分结尾最好。当时茶馆里人们谈兴正高,纷纷嘲笑说“夏瑜疯了”,小说写“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我看不若写小栓刚好就在这时死去,里面传来华大妈呼天抢地的悲号,全场皆静,也给卖人血赚钱的康大叔一个极大的难堪。于此再过渡到“上坟”,顺理成章了。
  小说创作固然可以留空白语言,让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是有道理的。但空白太多太大恐怕影响其表达效果。小说创作的终极目标是要产生情感的力量,让人在阅读时的情感激荡中思考社会,思考人生。
  2.人物关系有不清楚处。主要是夏瑜,夏三爷,夏四奶奶之间的关系。从人们的谈论中可知夏瑜的妈妈就是夏四奶奶,但夏三爷与夏瑜是什么关系呢?可不可以根据“三”和“四”的数字排列就判断夏三爷就是夏瑜的伯伯呢?过去民间确有男性按出生顺序排行的习俗。一般按亲生兄弟排,但也有按堂兄弟排的。从康大叔的一句“要不是他(夏三爷)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可知夏三爷必是夏瑜亲人无疑,但是亲伯还是堂伯呢?不甚明朗.如果在康大叔讲述的一句“第二是夏三爷赏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中“夏三爷”前面加上“他(夏瑜)的伯伯”作修饰,不仅关系明朗了,而且还让读者看到:连自己的亲侄子都要出卖的社会,是何等冷酷无情啊!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