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馆听讲座——魏明伦:“我”的潘金莲
作者:不详 时间:2009/2/13 13:03:1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943
谢谢大家!
主持人:魏明伦先生讲了“他”的《潘金莲》,从一开始他就告诉我们,“他”的潘金莲是取自《水浒》中的潘金莲,撇开了《金瓶梅》。我们这个系列叫“点评《金瓶梅》”,魏先生自谦地说从没有研究过《金瓶梅》,完全是从《水浒》中的潘金莲的情节化出了自己的轰动之作,取舍了欧阳予倩的得失,另塑了一个潘金莲式的平民妇女,是如何从单纯到复杂,从挣扎到沉沦,从无辜到有罪,令人惋惜,令人同情。魏先生更多地讲了“他”的《潘金莲》产生的时代背景,造成的轰动,并由创作构思讲了潘金莲由反抗、委屈、追求到最后沉沦的女性生命历程。
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意义的颠覆性,自然有它的时代性,这也是我们现在读任何一部作品、评价任何一部作品时不能忽略掉它的时代性的根本原因。也正因为此,时过境迁以后,今天来看,我们可以比较心平气和地来看当时属于另类之作的川剧《潘金莲》。不过,妇女话题、女性问题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回避的,而且需要直接去面对。在八十年代,魏明伦先生通过这样的另类视角,从现代的角度重新解读潘金莲,可以说,在八十年代成了相当多妇女的知音,妇女之友。事实上,直到今天,所存在的妇女问题,我想,魏明伦先生多数情况下也只能像七品芝麻官那样无能为力。
这说明什么?我们今天所存在的女性的话题、问题还是非常繁多、非常复杂。不幸的命运各有各的不同,不幸的女性也是有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生命历程。可每一个女性的生命历程都是她自己所书写的历史,而每一个女性的历史又构成了一整部的中国妇女史。潘金莲是从古至今的中国妇女史中的一个个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是被视为一个另类。即便是今天,我们以现代观点来看潘金莲,由于她所属的封建时代的特定时代性,我想我们更多人还是把她作为另类来看待。至少有一点,她突破了法律底线,杀了人,这是不可原谅的。至于说,她最初的由单纯走向复杂,由无辜走向沉沦,我想这也是我们大多数魏先生的读者,或关注女性命运的男性所应该给与同情的。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今天确确实实还有非常多的妇女在承受着像潘金莲早期所忍受的那种不幸和屈辱,她们在无奈中挣扎,也在内心中激烈地反抗,只不过常常把自己的那份自主的女性意识,独立的女性意识压抑住;相反,又有一部分女性比潘金莲走得还远,当然没有杀人,但是从作为女性的个性张扬、欲望张扬上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又使我们很多男性遭累受罪,我们不仅事业要强,生理上也不能弱。所以,常常有现代男性感到困惑,当我们面对现代女性的个性张扬、个性独立甚至欲望彰显的时候,现代男性变得无所适从了。女性话题转成了男性话题,如果时代、历史能够给魏明伦先生再次“失败”机会的话,请他写一写现代男性的“潘金莲”。(笑声)
男女话题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回避的,任何一个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一,一定是男性和女性关系的和谐,少了这一层和谐,整体的社会和谐将苍白许多许多。但在现代社会,如何真正的、切实的构筑起男性和女性关系的和谐,又是个太难太大的问题。每一个家庭都面临着各自的问题,爱情和婚姻是那么的复杂。如果魏明伦先生在“失败”一次之后,再多失败几次,或许能为我们解决现代男性话题提供几个可能性的答案。
由他写潘金莲的这种“恶搞”,今天我们听到的,是他如何把古今中外的那么多人杂糅到一起,我们可由此感到今天电视剧包括“红楼梦海选”什么的,原来“恶搞”的鼻祖在这儿呢。然而,魏先生的“恶搞”跟现在诸多形式的恶搞截然不同,纯娱乐的恶搞和这种带给我们深沉的思想启迪,甚至是思想撞击的“恶搞”决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从魏先生在川剧《潘金莲》中的“恶搞”,与时下这种娱乐性的恶搞,两相对比,心中可有一个判断。当然,这取决于我们的取舍,你只喜欢娱乐,在娱乐中乐一乐,笑一笑,无可厚非,无所谓。人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但是我想,如果我们想获得更大的收益、更多的启迪,从魏先生这样的艺术“恶搞”当中,或许可以得到更多。
演讲之前,我把魏先生的一些言论作了摘录,最后还有点时间,我把“鬼才语录”给大家读一读,也有利于我们从另一个方面理解认识“潘金莲”之外的魏明伦。我们很多人知道魏明伦,是因为他写了潘金莲,而对于他那些获了主流奖项的作品,可能并没在意。为什么这个另类之作如此触动我们的心扉,除了有它在八十年代中期特定的时代性以外,我想即便是到了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它的时代性以及现实性来看待这部“恶搞”的荒诞戏剧。
下面,我们来听魏先生在写作戏剧之外,作为政协委员,他这几年在政协的提案发言当中,议论社会现象时是如何说的:
“鬼才”语录:
魏明伦说,现在的历史题材文艺创作充斥着“皇帝热”,尤其是电视连续剧,集中体现在满清帝王戏,主要是崇拜康熙、乾隆、雍正。如果是戏说,人们还可以当作玩笑,本来就是荒诞无稽的,但它们往往是以正史的面孔出现,而且在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出,那影响就太大了。过去有个说法“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忽然热衷于“重修清史”,大有“半部清史治天下”的意味,依我看,半部“清史”治不了当代天下。“康熙、乾隆、雍正几个皇帝各有特色,过去说‘康乾盛世’,其实那是自封,是满清当时的御用文人“乾嘉学派”之类拍马的说法。他们夸大了康乾时期在经济复苏、疆土开拓方面的业绩。事实上,每个朝代的开始都有一些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然后是腐败,走向衰落,这是朝代更迭的规律。比较而言,满清的前期专制和后期的极端腐败是各朝代中最著名的。”
谈及康乾时期,魏明伦说,康乾时期当然有其繁荣的一面,但远没有唐朝的思想开明,满清最突出的是思想的禁锢,其对知识分子的残酷迫害是空前的。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负面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康乾时代对统治者而言可能是盛世,而对人民则是非常残酷的灾难岁月。中国真正的腐败和衰落就是在清代。一个思想空前禁锢的时代,怎么能叫盛世呢?
“我们今天的影视作者看不到其中的两面性,还在重复满清御用文人的陈词滥调,一味地崇拜那些‘伟大’帝王的文治武功,在这些电视连续剧中,连最坏的暴君雍正都被美化成了兢兢业业的好皇帝,那孙中山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还有什么意义?
魏明伦说:“皇帝热”和“皇帝崇拜”主要体现于影视。戏剧舞台上基本没有,所以应该说,最好的历史剧都在戏剧舞台上。过去的新编历史剧,从《十五贯》、《团圆之后》到上海过去的《海瑞上疏》、现在的《曹操与杨修》、北京的《南宫轶事》,福建的《春风辞》,四川的《巴山秀才》、《夕照祁山》,也都写到了王权与皇帝,但主题都是反封建皇帝及帝制的。吴晗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写过《朱元璋传》,也是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剖析和批判帝制的。
魏先生还谈到,文艺界近年来丑闻不断,为什么?因为在黑幕的掩盖下,一种新型的特殊腐败已经严重污染了艺术殿堂,这,就是艺术腐败!”有报道这样说:连续4届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蜀中“鬼才”魏明伦,昨日在小组讨论会上精辟地提出这一崭新观点,引起同组委员的高度关注。他疾呼,艺术也要“打鬼”和反腐,必须先对艺术腐败予以“解剖”,公诸于社会,才能谈得上防止和清除。
魏明伦指出,继司法腐败、学术腐败、足球腐败等之后,艺术腐败已逐渐侵入国内文艺界。他认为,艺术腐败表现在文艺界某些掌管一定权力的人,以评奖、选拔、立项、晚会、庆典、招生等活动作幌子,利用职权收受贿赂。
“艺术腐败具有其特殊性和隐蔽性,因而更冠冕堂皇!”魏明伦愤而指出,艺术腐败更多的是“权名钱”交易,行贿人所得到的利益是名誉、名声、名次,这些“无形资产”随时可能带来源源不断的财源,这是间接的,因而也更为复杂。而受贿人这种待价而沽的“艺术行为”到底给国家带来多大损失,很难量化。他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如不立即重视并予以整治,艺术腐败将会把艺术殿堂搅得乌烟瘴气,令其变得浑浊不堪,更为可怕的是国家的艺术资源在不知不觉中流失。
谈及戏剧的现状,魏先生指出,现在已进入“居室文娱”或“斗室文娱”时代,戏曲的衰落是时代的必然!戏剧想回升到鼎盛时期是不可能的,能保存下去就属不易。“在我看来,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时代变了,现在是读图文化、快餐文化、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时代的改变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戏曲已经不再是人们唯一且主要的娱乐方式。其次,现在还是商品时代,戏曲的商品属性不够,它只能一场一场地演,这也影响了戏曲的传播速度。”这好像也是时代性使然。
在此,我希望朋友们能在多元的文化选择中,至少做出一个具有定向性的选择,那就是来中国现代文学馆听讲座。
好了,最后感谢远道而来的魏先生带给我们的演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